梅雨期间,农作物田间这样管理

本文转自:荆门日报

梅雨期间,农作物田间这样管理

——《荆门市汛期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解读

本报记者 高先勇 通讯员 艾新龙

阅读提示:今年梅雨期间,我市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高温等不利天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荆门市汛期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指导农户科学应对灾害,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后复产工作。

6月份以来,我市降雨日数和降雨量明显偏多,局部出现涝害和积水。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18日入梅到7月上中旬出梅,全市可能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高温等不利天气。为指导农户科学应对灾害,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后复产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近日制定了《荆门市汛期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根据技术要点,水稻田间管理上,加强水肥管理,暴雨时及时排涝清除早稻田间积水,再生稻适当保持6—8cm水层,早播中稻、迟播中稻适当保持5—8cm水层,一季晚稻、双季晚稻适当保持浅水层;受洪涝灾害和大雨冲刷后的水稻,及时追施速效化肥,补充养分,早稻抓好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中稻施好孕穗肥,晚稻施好分蘖肥。排涝降湿,对于低洼田受淹受涝的水稻,在雨停后24小时内,尽快组织排水,减少水稻受淹时间,同时人工扶苗,清洗叶片淤泥。病虫防治上,重点防治蓟马、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病虫害,同时强化对福寿螺的监测和防控。

玉米田间管理上,春玉米在大雨来临前或雨停后,及时培垄清沟,做到雨停田干;因大雨冲刷倒伏的玉米植株,要及时扶正,清除叶面淤泥,同时去除玉米田间空秆植株和第二、第三穗,减少玉米植株养分无效消耗,促使主穗充实。病虫害防控上,重点防治玉米青枯病、大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夏玉米在雨后及时培垄清沟,做到雨去田干,同时清除双株苗、弱苗和倒伏苗;在雨后天晴的下午5时后,通过定向喷雾,及时化学防治玉米田间的狗尾草、牛筋草、蓟类等尖阔叶草;杂草防控一周后,趁下次降雨之前及时追肥,亩用尿素2.5—4公斤、混配复合肥1—1.5公斤,行间沟施或点施一遍提苗肥,有条件的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玉米及时恢复生长。

大豆田间管理上,雨前清理田间沟渠,力争做到雨停半小时后田间不见明水,杜绝田间长时间大面积积水,降雨过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浅中耕破除板结。增施肥料,雨后在植株恢复生长前,以叶面肥为主,每亩用3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40公斤喷施;夏大豆植株恢复生长后进行根部施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或高氮型复合肥5—8公斤。对群体密度偏大、生长过旺的春大豆田块,及时用15%的多效唑40克加水40—50公斤喷施一次;生长过旺的夏大豆于4—5片复叶和初花期喷施1—2次,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及时查看夏大豆田间状况并根据灾害程度选择补苗补种或重播。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止大豆叶斑病、锈病、根腐病、豆荚螟、食心虫、点蜂缘蝽、二条叶甲等病虫害发生。虫害防控可采用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进行综合防治;病害防控可采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或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25%多菌灵或20%的粉锈宁乳剂或肟菌·戊唑醇进行防治。

蔬菜田间管理上,露地蔬菜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确保腰沟、厢沟、围沟“三沟”相通,做到畦面厢沟无积水。对具备抢收条件的露地蔬菜应采尽采,及时清园,择机补种应季蔬菜。设施蔬菜雨前检查棚室架构、棚膜,有松动或移位的要及时复位加固;及时收紧并增设压膜线,发现薄膜破损应及时修复,防止大风掀揭棚膜。设施蔬菜基地重点抓好高温闷棚、消毒杀菌工作,为下茬蔬菜栽培做好准备。做好病虫害防治,夏季蔬菜病害主要有疫病、霜霉病、青枯病、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烟粉虱、蚜虫等。

果茶田间管理上,在防范洪涝灾害方面,排水清污,及时排除果茶园积水,解除根系缺氧困境;清洗枝叶、果实上的污泥,清除树体上的污物,解放气孔。清园理枝,对衰弱枝和洪水损害枝梢进行修剪、同时回缩多年生枝组,减轻果树树体负担;对于因落叶、修剪造成树干过度裸露的主干、主枝,进行树干涂白,防止产生日灼。松土追肥,当表土不再黏烂时即开始树盘松土并适度断根,同时淋施含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等生根功能液体肥2—3次,以控制烂根、促发新根。防控病虫,及时喷施叶面肥和杀菌剂,重点防治炭疽病、黑腐病和溃疡病的发生流行及促发新梢生长,推荐喷施大量元素均衡型和海藻酸型叶面肥。防范高温热害方面,覆盖保墒,果茶园可采用杂草、秸秆、厩肥等各类有机物进行覆盖。科学灌溉,干旱严重的果茶园,先喷水给墒,第二天再灌足水并覆盖,以免裂果;灌水润土和树冠喷水相结合,改善果茶园小气候,降温防旱;干旱时严禁施肥,不论根际还是叶面。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