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宣布灭绝的“上海水牛”,农场全崇明岛收购,保住最后种群

上海水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在古代,上海这片土地上,水牛是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

它们体型健壮,肌肉发达,四肢粗壮,具备良好的耐力和适应水田作业的能力。在水田中,上海水牛辛勤劳作,为农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农民们信赖的伙伴。

内容图片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上海水牛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机械化逐渐取代了畜力,上海水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2006 年的第二次全国普查中,上海水牛已经难觅踪迹,媒体甚至报道其已灭绝。2016 年,官方也确认了这一令人痛心的消息,上海水牛似乎就此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内容图片

但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坚信上海水牛不会轻易灭绝。于是,一场艰难的寻找行动悄然展开。

专家们不辞辛劳,在上海的各个角落进行着细致的搜索他们查阅大量的资料,走访当地的居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上海水牛线索的地方

内容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专家们的努力下,终于在崇明岛发现了上海水牛的踪迹。这个美丽的岛屿,成为了上海水牛的希望之地

专家们在崇明岛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水牛的形态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对其遗传信息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专业鉴定,确认了这些水牛就是上海本地的水牛品种。

内容图片


这一发现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上海水牛生存的希望,也为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除了崇明岛,松江和青浦等地也陆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水牛。这些发现推翻了之前“上海水牛灭绝”的结论,让人们对上海水牛的保护充满了信心。

内容图片

在崇明岛,有一个名为老杜农场的地方,这里承担着上海水牛保种养殖的重要使命杜俊德,这位对上海水牛有着深厚感情的崇明本地人,毅然投身于上海水牛的保种养殖事业

当时,寻找上海水牛并非易事,只有少数散户在养殖但杜俊德没有气馁,他坚持不懈地在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等地寻找水牛

内容图片


2019 年,农场仅有 26 头水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繁殖,到 2024 年,农场的水牛数量已增至 186 头,并且每年都有新生的小牛加入杜俊德的执着与付出,为上海水牛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上海水牛有着独特的特征和习性它们体型中等,肌肉发达,四肢粗壮,非常适合长时间负重和水田作业

其性情温顺,品质忠诚可靠,在过去没有机械的年代,是人们最得力的助手。成年公牛的体重可超过 1 吨,耐力出众,寿命可达 20 年左右,即便年老仍能下地干活。此外,上海水牛的生活离不开水当气温超过 35 度时,它们必须浸泡在水中,否则在烈日下暴晒数小时便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是因为它们的汗腺不如旱牛发达,需依靠水来降温。在水牛生活的区域,常常能看到一种奇妙的景象:牛背鹭常站在牛背上啄食寄生虫,或在牛犁地时捕食翻出的虫子。当水牛在水田中缓慢前行时,牛背鹭则轻盈地落在牛背上,构成了一幅充满自然趣味的画面,这体现了上海水牛与牛背鹭之间独特的共生关系。尽管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们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水牛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原本适合水牛生存的土地被不断开发,水牛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使得它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同时,养殖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上海水牛的养殖带来了压力

内容图片


饲料价格的上涨、养殖场地的租赁费用等,都使得养殖上海水牛的成本增加,而市场对水牛产品的需求却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降低了他们的养殖积极性。
更为严峻的是,上海水牛的养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对养牛这一传统行业的兴趣逐渐淡薄,愿意投身其中的寥寥无几

而现有的养牛人多为 60 岁以上的老一辈,他们的年龄和体力逐渐成为限制因素。在崇明岛,养牛人的数量不足 10 人,且散户逐渐消失。

内容图片


这使得上海水牛的养殖规模难以扩大,甚至面临着逐渐缩小的风险。尽管上海水牛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保护上海水牛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水牛作为中国地方种质资源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

它们在水田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上海水牛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它们的肉、奶、皮等都具有经济用途,可以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收益。

内容图片

此外,上海水牛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上海地区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上海水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保护上海水牛,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上海水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让这一珍贵的物种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