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文须雀有什么特别的?

它特·别·可·爱!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不知道说什么先给大家劈个叉吧。(*^▽^*)

毕竟文须雀有劈叉王子…不对,是体操王子的美誉呢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作为动物科普博主,这里就要给大家科普一个知识了,鸟类越圆越可爱。

你说这不是废话嘛,我当然知道圆滚滚的小动物很可爱,那是因为它们有幼态,比较激发人的保护欲。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不不不不,不单单是外表可爱,性格也很可爱的!

就以北长尾山雀举例吧: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北长尾山雀因为圆圆的被网友取外号为:“肥啾”

它不但圆滚滚,性格也很可爱: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这张图就展示了肥啾想跟金腰燕贴贴,但是被凶走了的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北长尾山雀位于华北、青藏高原边缘等冬季寒冷区域,所以它们喜欢报团取暖: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而金腰燕作为一种夏候鸟,喜欢在温暖的南方地区生活: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它们平时站在电线杆上会保持一定社交距离。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所以由此及彼,文须雀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以至东北一带分布,冬季迁徙至河北省。河北冬天也是下雪的,所以文须雀在冬季也喜欢互相贴贴,甚是可爱: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至于为什么有的鸟有“眼影”有的没有?

那是因为文须雀雌性和雄性有性二态的区别,雄性有黑色的八字眼影,雌性没有。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文须雀和北长尾山雀都是圆滚滚的?

因为动物界有阿伦定律: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简单来说,恒温动物在越冷的地区越圆,因为要保暖,而热带的动物倾向手长脚长耳朵长等。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鸟也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也遵守这条原则,越冷的地方越圆。

当然文须雀也不是一年四季都这么圆: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夏天的时候它们相对苗条一些,在寒冷环境下会竖起羽毛,使羽毛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类似羽绒服原理)。这种"炸毛"状态让体型视觉膨胀,例如冬季的鸽子会从苗条身形变为球状。有时候并非脂肪过多导致。(当然秋冬季会适当囤积脂肪形成保暖层)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至于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有啥意义?

首先,文须雀这种可爱的小鸟目前是无危状态(但是是三有动物,不要随便自己养哦),数量有几百万,分布很广,在我国传统分布区集中在新疆、青海及东北(冬季迁徙至河北),此次现身河南表明黄河中下游湿地可能成为其迁徙新路径。

这印证了黄河流域生态廊道连通性提升,鸟类扩散范围扩大。

不要以为这是简简单单一句话。

文须雀你别看它挺萌,但是它对栖息地要求严格,需芦苇丛等湿地植物来劈叉: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不是,是需要芦苇丛作为栖息地,以及洁净水源和完整食物链(以昆虫、草籽为主)。

所以它是一种湿地鸟类,湿地的生态对环境要求挺高的,稍不注意就成臭水沟了。

我们国家这些年投入了几十亿修复三门峡黄河湿地。

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黄河湿地,这种鸟有什么特点?生存现状如何?

这是治理前后的区别。

具体投入了24.53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修复湿地面积9750亩,栽植楸树、垂柳等乔木7.64万株,混播植草1100亩,重建芦苇等水生植物群落(如弘农涧河等6条支流入河口湿地修复)。建成240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连接湿地、林地与农田,廊道内新增天鹅栖息地7处,野生鸟类增至300余种,形成“库岸一体”的生态屏障。

这次文须雀首次现身三门峡湿地也是生态治理卓有成效的表现。

除了文须雀以外,以后我们可能看见越来越多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在此出现,这不管是对河南以及我国整体的生态,还是对河南的观鸟爱好者都是个大利好呀~

以上~

(大家保护野生动物,不要随便抓回家养哦)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