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串联城市风貌地标 长寿把闲置施工便道变为城市绿道

新春走基层|串联城市风貌地标 长寿把闲置施工便道变为城市绿道

▲桃花溪沿线绿道串联起长寿生态人文景观。受访者供图

1月24日,长寿区桃东路应急疏散广场边,三洞沟瀑布从地势较高的风雨廊桥飞流而下,喷溅的水雾弥漫空气,犹如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白练。“环境变好后,我每个周末都要过来走走,风景好,心情也好了。”家住桃东路附近的市民陈欣然说。

去年,长寿区以桃东路为起点,沿着桃花溪修建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城市绿道,串联起三洞沟峡谷、桃花溪电站、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西岩观城门洞等人文地标景点,不仅为城市拓展了绿意空间,也使人们在散步游玩中感悟长寿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小)杂草丛生 滨河生态亟待利用

从三洞沟徐徐前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新栽种的苗木层次分明,桂花、香樟错落而至,微风拂过飘来阵阵幽香。

很难想象,这条绿道的前身竟是一条施工便道。早在2014年,长寿区便启动了桃花溪污染整治攻坚,2019年,又开工建设了龙溪河、桃花溪水系连通工程,常年的施工建设在河岸边自然而然形成一条工人们运输、通行所用的便道。

然而,工程完工后,这条便道便处于闲置状态,受制于原先的规划,桃花溪库岸一直没有开发,久而久之,岸线荒芜,这条小道便掩映在杂草之中,人迹罕至。

“滨河岸线是不可多得的城市风景,应该充分利用和保护。”这几年,不断有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岸线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桃花溪周边市民也反映,河库近水不亲水,无法满足他们的日常休闲需求。

这几年,围绕城市功能拓展,长寿区开展了对桃花溪的调研走访,期间,调研小组无意中发现这条闲置已久的施工便道,这才有了利用便道打造一条城市绿道的想法。

去年,桃花溪城市绿道项目启动,在此过程中,他们还把文化价值提升纳入到项目规划、建设中,计划以废弃工程便道为主轴,依山就势布局岸线空间,串联沿途山水、人文地标,打算建造一条山清水秀、便民休憩、人文荟萃的城市绿带。

(小)打造一条一步一景的城市步道

地处三山两槽间的桃花溪,崖壁嶙峋,形成了不可多得的城市峡谷风光,沿途还分布着三倒拐、桃花溪电站、西岩观城门等长寿老城的人文地标,是长寿城区资源最富集、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在改造过程中,长寿区首先对桃花溪流域实施了景观提升,优化沿河植物配种,栽种了桂花、香樟等景观树种,形成四季分明的林相季相;同时,通过增设悬崖步道及休憩平台,将绿道与沿途的城市地标连通起来,串联起三洞沟峡谷、桃花溪电站、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西岩观城门洞等人文地标景点,形成了一步一景的城市慢行系统

三洞沟瀑布下河口,一座仿古石桥横跨水面,连通着长寿新、旧两座半城,不时有市民、游客行走在桥面上,忙着拍照打卡。“以前这里是一根排污主管道,我们将其包裹改造成石桥,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成为绿道上的一处景观节点。”长寿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周强说。

在绿道沿线,像这样利用排污管道打造的景观还有好几处。周强告诉记者,桃花溪沿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污水管道,过去这些管网光秃秃的,看上去很不美观。除了将其改造为石桥外,在绿道修建时,他们还发挥奇思妙想,利用长寿作为还珠楼主李寿民诞生地这一人文资源,聘请专业团队在沿途40多根排污管囊上绘制了全长约700米的彩绘,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将李寿民的生平展陈出来,使长寿特有的武侠文化与周围的峡谷山水相互辉映。

“没想到长寿的特色文化这么丰富,真是大开眼见。”在徒步走完全长6公里的桃花溪城市绿道后,来自北京的长寿籍游客任广峰不禁感慨道,他从小跟随父母在北方长大,一路上他拍了不少照片,也为自己的家乡在长寿而深感自豪。

(小)业态植入 桃花溪沿线有机更新

去年国庆期间,重新装修后的长寿缆车站恢复运行,灰白色的外墙立面散发着浓浓的复古气息,运行当天便成为打卡热点,还登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

“完全没想到,长寿缆车会火起来。”市民程江是土生土长的长寿人,他告诉记者,长寿老城建在一座半山上,小时候从河街到上半城老街就要搭乘缆车,咔嚓咔嚓的铁轨声是儿时的记忆。

直到后来,汽车开始普及,缆车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喧嚣热闹的长寿缆车站一下子变得冷清,程江已经记不得上一次搭乘缆车是什么时候了。

去年,长寿区将缆车站提档升级纳入城市绿道项目中,不仅重新完善了站内设施,复原了八九十年代的站台场景,还利用站台外堆放垃圾的闲置空地,打造了一处观景平台,供游客拍照打卡。

“修建观景平台时,我们遇到的阻力很大。”长寿凤城街道副主任邱晓荣说,缆车站周边是一片老居民区,因为担心游客涌入后会影响私密,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为了推进项目,邱晓荣带着社区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征得了居民同意后,又动用城市更新资金加紧建设。去年国庆,近500平米的观景平台正式开放,市民游客从高处俯瞰,整座长寿老城依山就势,蔚为壮观。

对长寿这样城镇化起步较早,经济活跃度较高的地区而言,城市更新不仅局限于居住环境、生活空间的改善,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

长寿区副区长刘朝煜说,聚焦江、岸、城、人,他们以文化为核心驱动产业发展。随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业态的植入,长寿沿桃花溪一带的的核心功能和空间活力载体不断聚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过去这里曾是典型的城中村,因为找不到项目进驻,到处是废弃的农房,残垣断壁一派荒凉。

这几年,长寿区利用国有平台公司将废弃的农房流转过来招引业主,返乡创业的廖江红盘下了其中一间,将其改造为民宿。“绿道建成后,节假日客房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比以前好多了。”随着季节变化,廖江红还推出限定款饮品,吸引不少粉丝。

周强告诉记者,目前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已盘活了20余处这样的老房子,逐渐形成以咖啡、餐饮、民宿产业为主的城市休闲业态,接下来他们还将扩建停车场,复原老电影院,不断丰富“文化+”的业态供给,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需求。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