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付(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人力资源管理所所长、教授);周林峰(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韧性、高价值农业产业链,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链建设包括培养、挖掘、引进、使用、成长等环节,其上下游包括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推进农业人才链建设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是我国储备农业高质量战略人才资源、建立世界农业人才高地的重要前提。推进农业人才链建设,重在满足农业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建链——守好绿水青山,盘活农村现有人力资源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按照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的底线和“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畜则畜、宜牧则牧”的原则,组建“三类”建链人才队伍,守好绿水青山,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通过“揭榜挂帅”“轮岗锻炼”等形式,构建专业多元、梯度合理、有序流动的“农村干部队伍”,利用村两委长期扎根农村、服务村民的工作优势,开展深入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围绕“绿水青山”“乡土人情”做好乡村空间与产业规划,为乡村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预留发展空间。
二是通过先进示范、新品试点、共建联合等形式,重点培养和帮扶林渔畜牧“新型职业农民”,利用独有的地理和种质资源优势,进行适度规模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围绕宜居宜产灵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农业企业领头、合作社支撑、家庭农场夯基的农业主体梯队。
三是通过以工代赈、技能竞赛、模范引领等形式,借助留守年老人员和妇女的农业生产技能优势和情感寄托,引导和培养现有农村常住人口参与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生产,鼓励实行发展类的补贴,倡导落实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政策指引,围绕“老有所用”“贫有所解”夯实产业发展人力基础,形成政府长期指导、农民深度参与的农业发展格局。
产业延链——落实因地制宜,拓宽回乡就业创业渠道
按照产量质量同升、加工仓储规范、农业品牌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的标准化管理思路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县级统筹管理、乡级指导落实、村级按需配置,立足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培育“三类”延链人才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通过供需匹配、田间教学、职称评审等形式,培育“三品一标”生产管理专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手段,开展低中高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围绕降本增效、量质同升推进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二是通过共建联合、园区集约等形式,培育加工仓储技术应用人才,利用农产品上市周期特性和消费者需求,开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围绕品牌构建、集群打造、灵活就业,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三是通过考察学习、规划参与、团队引入等形式,引育“农旅融合”营销管理菁英,开展乡村骑行、乡村马拉松、民俗风情等乡土活动,手工制作、采摘体验、家庭农场等农事活动,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服务活动,围绕化零为整、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振兴发展多元动能,推进庭院经济发展,拓宽乡村就业创业渠道,吸引本土人才回流。
产业补链——注重循序渐进,补齐农业发展人才短板
按照乡村文明精神引领、稳产保供能力提升、供需结构矛盾疏解的“大产业观”和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大食物观”,通过县级主导、多主体参与,循序渐进培育“三类”补链人才队伍,补齐高品质农业人才短板。
一是通过党员示范、先进引领、非遗传承等形式,培育乡村文明建设干部队伍,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围绕自信自强、品德传承、移风易俗等营造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村文化氛围,逐步提升农民身份认同和价值感知。
二是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政策引才等形式,引育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绿色种植技术开发、集约化畜禽养殖、病虫害绿色防治、土壤改性、畜禽粪污与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残膜与农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检验检测与绿色有机认证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围绕生态涵养、绿色循环、资源集约逐步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稳产保供能力。
三是通过联合培育、优才共享、项目合作等形式,合作开发农业信息化、机械化人才,联合县级农业、经信、气象等部门、通信运营商渐进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农产品生产全周期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开发和信息平台建设,围绕“少用人”“用对人”“用好人”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构建农业生产核心大数据,把农业生产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产业强链——坚持久久为功,强化高端人才共育共享
按照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通过省级政策资金扶持、市县试验基地搭建、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联合攻关与技术转化,加大投入持续培育“三类”强链人才队伍,补齐高端农业人才短板。
一是通过政策定制、产学研协同、体制机制创新等形式,引进和培育优质种源保育、核心种源开发人才,围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等要求搭建供需双向兼顾的高端人才引育政策体系,持续推进核心种业振兴。
二是通过数字化分析、上下游融合、供应链协同等形式,构建药物、试剂、肥料、饲料等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人才梯队,围绕市场需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推进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绿色防控、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提高农业生产韧性。
三是通过联合开发、创业竞赛、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培育节水、采收、检验检测等关键农机装备研发人才,围绕全流程管控、全业务服务、全数据流通、全场景覆盖推进农机自主研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提升,为农业生产增动力、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