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是不是正在挑拨离间

一段时间来,网上总有一些老套剧情被持续翻炒:老一辈频繁刷到“婆媳矛盾”“伦理大战”,年轻人则深陷“职场PUA”“原生家庭叙事”,各类鸡零狗碎的婚恋话题更是铺天盖地……有网友感慨,“手机很会挑拨离间”,如同一个精准的情绪捕手,总能将最扎心的内容推到我们眼前。

日常生活中,发发牢骚乃人之常情。而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天然对八卦感兴趣,带有强烈情绪的话题往往具有病毒般的传播力。尤其迈入短视频时代,大众传播由“一卷在手”全面切换为“一滑就走”,高浓度、强刺激、短平快的感官轰炸让人无比上头。久而久之,投用户所好的情绪剧场蜂拥而至,成为网络世界的巨型流量池。

吐槽没问题,可若靠气人赚人气,将情绪当生意,就值得警惕了。众所周知,算法推荐机制有滚雪球效应。每一条评论、每一次争吵、每一回互动,都能拉高传播量,获得更多推荐权重。诚如媒体调查所示,很多舆论风暴背后都有操盘手的身影。流量利益驱动下,从矛盾对立,到站队攻击,负面情绪被包装为“社会热点”,源源不断投喂给偏好用户。一些自媒体账号,更是深谙这套“生意经”,刻意耸动的标题,鼓点密集的配乐,夸张低俗的表演……批量炮制“爆款”内容,打造了一条条暴力起号的流水线。用户以为找到了情绪出口,实则掉入了话题陷阱,每一次“颇有共鸣”的转发点赞,充实了别人的荷包,败坏了自己的心情。

当情绪被反复消费,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有可贵的思考。传播学里有“信息茧房”一说,大意是指个体倾向于接触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形成封闭化、同质化的信息环境,导致认知偏见和群体极化。同理,一个人一旦长期沉浸于单一情绪灌溉,也会困在“情绪茧房”而不自知。毕竟,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限,刷到的都是鸡飞狗跳,看到的都是焦虑争端,久而久之,就会相信“世界本是如此”。有了先入为主、真真假假的刻板印象,大脑就会本能地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在为人处世中先带入情绪。当敌意取代理解,怀疑消解温情,当人们不再关心真相,天天“跟着感觉走”,公共讨论就很难心平气和,亲密关系也很容易出现裂隙。

“你以为知道的是世界真相,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面,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面。”真实的世界并非二元对立,鲜活个体也不应被剧本定义。平台作为内容出口方,尤须优化推荐机制,引入“破茧”设计,让算法成为开阔视野、弥合分歧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与对立的推手。内容创作者同样责无旁贷,起码得有基本的价值底线。当然,在网上冲浪的你我,也当提高网商,培养“情绪免疫力”。刷帖时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有其他视角吗”,守住判断和思考的主体性。

放下手机,多多接触和打量这个世界,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答案绝非那么单薄和苍白。打破“情绪茧房”,本质是守护思维的开放与理性,这也事关我们每一个人。

【来源:大皖新闻】


(资讯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