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13级风力登陆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居住在10层以上的部分居民,在下午4 - 5时风力最强时,因楼宇晃动出现头晕、恶心等“晕楼”症状,甚至有人恐慌撤离至一楼。专业人士指出,建筑晃动在设计允许范围,但居民的健康困扰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晃动引发“晕楼”有其科学原理。从人体生理角度看,存在前庭系统冲突机制。内耳前庭器官能感知建筑物0.5 - 2赫兹的低频摆动,但视觉系统因室内环境静止,未同步感知运动,导致“感官信号冲突”,刺激前庭神经,激活呕吐中枢,引发类似晕动症的症状。从建筑方面来说,台风风力使高层建筑产生水平方向位移,如阳江某30层建筑实测最大位移达15厘米,但低于建筑高度1/500的安全阈值。且晃动频率与人体敏感频段重叠,会加剧不适感。另外,人群易感性有差异,晕动症病史者、前庭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孕妇、焦虑倾向者更易出现症状,约15% - 20%人群对低频振动敏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感官信息能力较弱。在阳江事件中,居民描述“地板像波浪般起伏”,就体现了感官冲突。
物理环境因素对晕楼有影响。风力强度与建筑类型方面,13级台风风压低于阳江市50年一遇风压标准,但高层建筑高度与风力叠加会放大晃动感知,玻璃幕墙结构因自重轻、刚度低,晃动感知更明显。室内环境封闭性也很关键,密闭空间缺乏视觉参照物,会加剧感官冲突。个体生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儿童因内耳发育不完全、老年人因神经退行性变,前庭功能代偿能力弱,更易出现症状。而且媒体报道“建筑晃动”可能引发过度焦虑,形成心理暗示性晕眩。晕楼存在急性和慢性风险,急性风险是严重眩晕可能导致跌倒、碰撞等次生伤害;慢性风险是长期暴露于低频振动可能引发慢性头痛或焦虑情绪,但需持续数月以上暴露才会显现。
遇到晕楼情况,有即时缓解措施。物理干预上,要保持静止坐姿,双脚平放地面,避免弯腰、抬头等增加前庭刺激的动作,还可紧握固定物体增强空间定位感。感官协调策略方面,注视远处固定物体或闭眼,能减少视觉与前庭信号的冲突。呼吸调节也有效,缓慢深呼吸可降低焦虑,减轻恶心反应。长期预防也有办法,开发商可采用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等减震技术,降低晃动感知度。高敏感人群可通过平衡训练增强前庭系统耐受性,也可提前服用抗晕动药物(用药请遵医嘱)。心理干预也很重要,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建筑晃动 = 结构危险”的误解,减少恐慌性反应。社区与政策方面,气象部门可在台风预警中增加“高层建筑晃动舒适度”指标,提示敏感人群提前居家防护,建议易感人群优先选择低楼层或采用核心筒结构的建筑。
台风“晕楼”虽不威胁建筑安全,但会给敏感人群带来健康困扰,掌握应对和预防方法能提升居住体验。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