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从发掘出土到在博物馆展出,通常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清理修复。为了让全国各地考古出土文物尽快与公众见面,中国考古博物馆开设系列“考古新发现成果展”,首期展出甘肃临洮最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今天对公众开放。
这件“彩陶钵”是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一处灰坑里发掘出土。原本破碎四散,因其彩绘纹饰前所未见,考古专家优先将它拼接起来。
专家介绍,短横可能象征大地,中间三道竖线象征通天柱,两边被鸟形环绕,承载着先民对天地沟通的无限渴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志委:有的专家看到,第一反应觉得这是只鸟。有的专家觉得像植物,有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个纹饰确实第一次见。
寺洼遗址最新出土的彩陶瓶,虽然只有颈部残片,却保留了几近完整的人面纹饰。最引人注意的,是圆睁的眼睛下夺眶而出的“泪滴”。
在专家看来,这张神秘的史前“哭脸”,可能寄托着先民用生命之水浇灌土地来繁衍生息的祈愿。
这张史前“哭脸”还与我们常用的表情包十分相似,这个5000年前的“表情包”,让现代人理解远古先民精神世界。
马家窑文化彩陶,通常周身布满对称的纹饰,显得绚丽夺目。而这件彩陶瓶,纹饰只描绘了一半,这在马家窑彩陶中十分少见。
专家介绍,黑彩末端留有“笔锋”,且布局整齐,表明留白是先民“有意为之”,可能用来标识特殊用途。而这些尖尖的“笔锋”,还揭示出彩绘是用“软笔”绘成。
专家介绍,马家窑文化距今5500—4000年,地处黄河上游,其彩陶为中国史前彩陶的巅峰。
考古研究表明,地处黄河中游、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逐渐向西迁移,在甘青地带发扬光大并独具特色,最终发展成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经典的圆弧三角纹,出现在马家窑遗址最新出土的这件彩陶壶上,这处微小的线索,折射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赵志刚:马家窑文化影响范围比较大,向西到新疆,向南到四川甚至云南的一些地方,北边到宁夏,东边到陇东地区。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彩陶,绝大多数为甘肃寺洼遗址出土,该考古项目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览目前计划持续三个月,观众实名预约免费参观。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