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防治误区你踩中了几个

一些对于高血脂的常见误区,你一定要了解。

误区1

血脂偏高对健康影响不大

高脂血症可以诱发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及肾动脉硬化等。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越高,越容易诱发冠心病,血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升高2%。

误区2

瘦人不会血脂异常

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肥胖的人患高脂血症的概率会增加,但并不代表肥胖的人就一定会得高血脂。当然,过于肥胖会影响胰岛素代谢,从而间接影响血脂代谢,导致甘油三酯等水平升高。

血脂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脂异常与环境及遗传有关;继发性血脂异常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炎等。因此,体型偏瘦的人并不能对血脂异常免疫。

误区3

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

很多血脂异常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就以为短期内不会导致大问题,但是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事实上,血脂异常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二是脑血管疾病,三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

误区4

血脂不高不用服降脂药物

多项研究发现,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其他非降脂作用,包括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作用及能够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防止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等。

因此,存在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及一些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降脂药物。

误区5

血脂高就不能吃肉和鸡蛋了

有的人潜意识地认为,多吃素有利于改善血脂,吃肉会导致血脂高,所以就不吃肉。但事实上,不吃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胆固醇70%来自于自身合成,30%来自于吸收,一点胆固醇都不吃,肝细胞仍然在合成胆固醇,用其他营养成分来合成胆固醇。

另外,肉里除了含有胆固醇和脂肪外,蛋白质占大多数,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精肉里面基本上都是高质量蛋白,精蛋白比较多。

所以对于血脂高的患者来说,肉是可以吃的,但要克制摄入量,血脂不高也要克制肉的摄入量,因为胆固醇摄入的总量过多了,吸收的相对也会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天摄入150克肉,相对是比较合理的。

血脂高的患者鸡蛋也不是绝对不能吃。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每天摄入胆固醇控制在300毫克以内,一个鸡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一般在200多毫克,每天吃一个鸡蛋是可以的。

误区6

更重视甘油三酯,而忽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很多患者把甘油三酯异常升高看得很严重,实际上,在引起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更严重。积极使用他汀类调脂药降低LDL-C,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病。

误区7

他汀有副作用,长期吃不好

他汀类降脂药物已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由于他汀有胃肠不适、肝脏损害及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患者担心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

临床实践发现,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非常安全的,大部分患者对他汀的耐受性比较好,仅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定期监测肝脏功能和肌肉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就可以预防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误区8

血脂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

血脂异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血脂的调节,尤其是消除血脂的不良影响也同样需要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长期服用调脂药物不仅可调节血脂,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总之,高脂血症的治疗应根据是否患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要重视高脂血症的治疗,避免进入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9

锻炼对改善血脂没有效果

很多患者经过锻炼后血脂没有降下来,认为锻炼对改善血脂没有效果,但如果不锻炼,血脂可能会更高。

锻炼可以增加脂肪的消耗,减少炎症物质的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血脂。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改善血脂的程度是有限的,通过运动只能改善10%至15%的血脂异常,血脂高的患者无法仅靠运动、饮食就能使血脂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来源:掌上曲靖】


(资讯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