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称因狐臭遭同事投诉被公司辞退 律师:属就业歧视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近日,一则“女子因狐臭遭同事投诉被公司辞退”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据媒体报道,该女子在入职后因体味问题多次被同事反映,公司以“影响团队工作环境”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当事人表示曾尝试使用止汗产品但效果有限,而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公司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涉嫌歧视,更多人则建议“现代医疗完全能解决这类问题”“夏季密闭空间体味确实影响他人”。

法律视角:辞退行为是否构成就业歧视?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合同。但体味问题是否构成“严重违纪”存在争议。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指出,除非企业将“个人卫生标准”明确写入劳动合同或员工手册,且能证明劳动者经提醒仍拒不改善,否则单方面解约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2019年上海某类似案例中,法院最终判决企业支付赔偿金,认为“生理特征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不得对劳动者实施与履行劳动合同无关的歧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表示,狐臭(腋臭)属于大汗腺发育异常导致的生理现象,约6%的亚洲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症状,夏季高温环境下气味扩散更为明显。若企业未提供调整工位、通风改善等合理便利措施而直接辞退,可能构成对生理特征的歧视。

职场礼仪与健康管理的平衡之道

在密闭办公环境中,体味问题确实可能引发同事不适。某人力资源机构2024年发布的《职场环境舒适度调查报告》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强烈体味会影响工作效率,其中45%会选择向管理层投诉。但处理方式体现企业管理智慧,深圳某科技公司HR总监分享案例:曾为有类似情况的员工安排独立办公区,并协商弹性工作时间,最终员工自愿接受医疗干预后问题圆满解决。

医学专家建议,轻度狐臭可通过每日清洁、使用含氯化铝的止汗剂、穿着透气衣物等方式控制。对于中重度患者,当前医疗手段已非常成熟:微波治疗(如miraDry)可实现无创祛除大汗腺,微创手术切口仅3-5mm且恢复期短,正规三甲医院治疗费用约3000-8000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因遗传体质或激素变化,术后可能出现代偿性出汗,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方案。

社会观念进化:从“身体羞耻”到理性认知

这起事件折射出公众对身体健康认知的代际差异。年轻网民更倾向认为“解决不了气味是自律问题”,而70后群体则多表示“当年条件有限大家更包容”。社会学研究者指出,随着个人权利意识增强,现代职场人既要求尊重个体差异,也强调不侵害他人权益的边界感。日本企业普遍在员工手册中注明“礼仪规范包括控制体味”,欧美公司则多将此类问题纳入“合理便利”协商范畴。

心理咨询机构提醒,体味困扰者易产生自卑心理。某匿名论坛调研显示,34%的狐臭患者曾因同事议论考虑离职。专家建议企业可通过EAP(员工帮助计划)提供医疗咨询渠道,而非简单归咎于个人。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既然能接受同事喷香水,为什么不能理解有人需要医疗帮助?”

构建友善职场生态的多元路径

1. 企业端:完善入职体检项目说明,将体味管理等纳入新员工培训;制定渐进式处理流程(提醒-协助-调整岗位);为员工医疗美容提供补充商业保险。

2. 个人端:定期进行皮肤科检查,夏季随身携带湿巾等清洁用品;主动与上级沟通解决方案,如申请靠窗工位或居家办公。

3.社会支持:医保可考虑将重度狐臭治疗纳入门诊特殊病种;媒体应避免污名化报道,普及“这不是卫生习惯问题而是生理现象”的科学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5-6月止汗类产品销量同比激增210%,其中男性购买占比首次突破45%,反映职场形象管理需求正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或许这起争议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我们思考:如何在坚持专业性的同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职场文明。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群体”,而文明的程度,恰恰体现在社会如何对待这些差异。

作者|本文转载自@橘吉娱乐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