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牛”没有牛肉?商标不能成为文字游戏丨九派时评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网上买了些一品牛肉干,以为是牛肉干,谁知收到后看配料表才发现,都是猪肉做的。”消费仔细研究包装才明白,“一品牛”只是商标。有网友晒出“树上熟”水果,吐槽“半盒都是青的”,原来“树上熟”是商标。类似的,“供港”牛奶,“供港”是商标,与香港并无关系;“壹号土猪”,“壹号土”是商标;“德子土鸡”,“德子土”是商标;120W充电器,“120W”是商标;“安踏断码”运动鞋,“安踏断码”是商标;今麦郎手打面,“手打”是商标……

消费市场大舞台,本应明明白白、童叟无欺的商品标识,如今却被一些商家玩成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字游戏。这些被精心设计的商标迷局,用文字游戏模糊法律边界,以包装艺术消解诚信底线。

商家将描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再与商品名称进行组合,利用包装设计进行暗示,让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心机商标”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和欺骗,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基于对商标的信任,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根据商标所传达的信息做出选择。然而此类商标通过误导性设计,让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商品真实情况,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

从市场公平竞争角度,“心机商标”亦属不正当竞争行为。那些靠在商标上玩“心机”提升销量的商家,挤压了诚信经营商家的市场空间,导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而且,从“0添加”“0蔗糖”,到“其他没了”,当企业的所谓“创新力”都用在如何玩弄商标上,试图通过绕开法律与道德来追求利益,这会形成恶劣示范,损害整体营商环境。

以合法形式包装非法目的的商标乱象,不能纵容。带有欺骗性的,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或产地产生误认的,以及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都不应该通过商标注册。只不过,审查员对商标是否有误导性或欺骗性的判断可能存在主观差异,审查时也很难穷尽预判到后续所有应用情况。

另一方面,虽然任何人都可提起无效宣告申请,请求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但过程往往繁琐而漫长,也缺乏激励机制鼓励人们提起无效宣告申请,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遏制此类商标乱象,法律利剑必须高悬。可以考虑将商标审查从文字孤岛延伸至实际使用场景,要求申请者提交拟使用的包装设计方案,审查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后的整体视觉效果。在商标误导纠纷中,应该要求经营者自证其商品包装不存在误导设计,否则对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应推定其存在欺诈故意,退一赔三。同时,应建立健全商标侵权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商标侵权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商标应是品质承诺的印章,而非文字游戏的道具。商家应以诚信为本,合理合法地使用商标,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的商品信息,而不是利用商标的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唯有让玩弄文字游戏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激励“一字千金”的商标文化正向发展——毕竟,当企业把聪明才智都用在设计文字陷阱上,谁还会专心打磨产品本身?


(资讯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