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桂海潮:“时刻准备着,再上一次太空!”

从戴眼镜的北航教师到航天员

需要经过哪些历练?

在空间站的经历

又催生了哪些研究新课题?

他的实验室长什么样?

发现自己很普通应该怎么办?




8月15日

纪录片《扬声》第一期

新华社记者张扬对话

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

聊聊不一样的太空故事

跟小萱一起学习——

“就觉得世界有点太大了”

2005年

桂海潮第一次坐飞机到北京上大学

看着机场不断涌动的巨大客流

他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就觉得世界有点太大了

大得让我有点发慌”




桂海潮记得坐在舱里执行任务时

“操纵的感觉渗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想到在北航学习飞行器设计专业

如今自己也置身其中

“火箭升空拔地而起

那个瞬间特别浪漫,不可思议”


“不管选不选得上,一定要报名”

2018年我国启动招募第三批航天员

这次招募包括载荷专家

刚成为北航副教授的桂海潮立马决定

“不管选不选得上,一定要报名”




桂海潮把选拔当做一个探索的过程

经历了住院体检、航天城的训练

他担心自己身体素质能不能过关

也期待着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桂海潮向记者介绍了离心机训练

他提到在长期飞行任务中

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必须万无一失地完成

空间站在轨的各项任务


体验了航天员训练项目后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桂海潮介绍了载人航天发展(6.8300.050.74%)历程

“神舟十六号是空间站进入

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次载人任务”




参观空间站核心舱

桂海潮介绍了舱内的各项设备

提到失重环境下研究材料的优势

他记得第一次在太空做实验的激动

“但更多精力的焦点

就是怎么把实验做好”




(资讯责编: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