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看重庆|记者手记: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

一片挂在陡峭崖壁上的歪楼破房,一条人人都想逃离的危旧老街,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合力点拨下,化腐朽为神奇:

今年上半年,这条老街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累计营业额2148万元,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目的地。



7月28日,游客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这条老街就是重庆市南岸区滨江路的下浩里。下浩里是一条坐落在长江南岸的陡壁上的百年老街,俯瞰长江,波澜壮阔。层层叠叠的石梯台阶,告诉着人们这里的“风景好”和“行路难”。

虽然眼前的景色不错,甚至100多年前的比利时等国的商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精美建筑。但因为老街年代久远、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缺失,到21世纪初的时候,下浩里已经成了“破旧老区”的代名词:交通难、设施旧、住房危,条件好一点的人,都搬了出去,剩下的多是低保人员、困难家庭。

“下雨一身泥,无雨火警频。”南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当时的下浩里脏乱差,不少房屋属于C、D级危房,下雨担心塌房、天晴又怕失火,是南岸区安全隐患突出的棚户区。

是卖给房地产商搞房地产开发呢,还是利用老街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搞文旅开发呢,当时的下浩里面临两个选择。



7月28日,游客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搞房地产开发,来钱快、政府省心,但下浩里的历史沉淀就埋没了,更谈不上发展后劲;搞文旅开发,政府要投入大量财力精力,几年都不见得有收入,但这样却能留住下浩里的历史文脉,发展的后劲有保证。

经过权衡比较,南岸区最终选择了后者:由政府出面,对原住居民进行住房安置,对下浩里老街整体收购,聘请专业的重庆东原天澄毅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运营。

东原天澄毅丰从老街规划、品牌设计,到门店招商、市场运营,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但政府也没当甩手掌柜,而是给东原天澄毅丰划了红线、定下规矩。比如,不搞大拆大建,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加固改造房屋、街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既植入现代化的家具家电,又保留原汁原味的老街乡愁。



南岸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卢佃明说,自2016年以来,政府秉持“尊重、保护、传承、创新”理念,运用传统工艺技法,对老街原有85栋房屋建筑进行设施优化,有效还原了辖内建筑和街巷的传统风貌。

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府的宏观统筹双向发力,使濒死的下浩里老街又满血复活。如今,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在这里不断涌现,老街充满了持续的看点和活力。

步行在今天的下浩里老街,依山就势,蜿蜒盘行。拾阶而上,青砖黛瓦间,透着古韵悠长。

下浩里品牌推广负责人王诗涵说,改造后的老街,充分尊重了原有格局,街道3至5米宽,两旁建筑多为两三层,老青砖、旧灰瓦、青条石,甚至废弃的磨具,都适度保留,让老街百年来的传统韵味流淌传承。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易梨说,她一有时间就来这里采风。改造后的下浩里,不仅保留了历史的沉淀,更充满文艺的气息。飞流直下的瀑布旁,杨柳依依;藤椅边的盖碗茶,满溢着芬芳……

在老街一处支路的梯坎上,有一家名为“YEE艺术杂货”的小店,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引得不少顾客一边观赏,一边拍照。“我的不少艺术家朋友,都在我店里寄卖作品。”店主易杰说,“门店从开业到现在,一直是处于盈利状态,人流量大的时候,单日进店人数超过1000人次。”





(资讯责编: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