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过程一定要考虑到乡村的特征

乡村振兴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城乡之间的生产力和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初级生产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仍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明显。未来的结构转型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乡村振兴

可见,城镇化的驱动力依然存在,将会有更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一方面,要把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通过减少农民来实现农民的富裕。另一方面也要看哪些城市会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口流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要往城市流动;第二,人口将更加集中在大城市。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五五”“六五”十年间,流向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总数占我国流动人口总数的40%以上和近50%。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的1000多个城市是净流出地区,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但中小城市是解决当地农民进城问题的主要载体,近80%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当地城镇解决进城问题。


乡村振兴发展

“整个人口流动的趋势很明显,从农村流向城市。当地县城也是吸纳农村人口进城的主要载体,而人口一旦流出县城,主要流向大城市。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乡村振兴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推进,而不能放在农村。”

因此,未来农村人口应该“减少流动”
总的来说,未来中国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是历史趋势。乡村振兴不是把人口留在农村,而是通过乡村振兴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利用好城市人在农村消费的机会,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实现农村现代化。

具体来说,未来农村的存量人口一定要减少,那么未来什么样的农村才能振兴?什么样的村庄才能称得上振兴?在农村存量人口减少的趋势下,可以增加农村流动人口,为城市人口休闲消费提供载体,使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


乡村产业


农村开放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的多样化功能。农业不仅具有生产粮食的功能,还具有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村庄不应该主要用于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还应该为城市居民的消费休闲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将村庄从过去单一的农民聚集场所转变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消费、住房等综合功能的场所。要实现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过去,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下,要素单向流动体系对农村发展影响很大。钟发12号文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就是要改变过去城乡之间的单向关系和要素的单向流动,也就是改变过去城乡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问题。城乡关系要从相对割裂向互补转变,从人口等要素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未来,农民利益和耕地保护应更多地与我们的市场相结合,并强调建立反馈机制。


乡村环境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全新的城乡关系,让农村成为与城市平等发展的主体。

在产业层面给出具体建议
在产业层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规模、管理体制、产业分工、资金投入、空间布局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在乡村空间规划问题上,需要通过改革激发乡村空间活力,提高乡村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农村空间资源与城市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建设空间是发展的权利,要给农村留下更多的建设空间,就要保持平衡,而不是盲目地将农村建设空间转移到城市。


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必须考虑到农村的特点。考虑到村庄的庭院空间是生产与生活的混合特征,要使乡村空间成为乡村生产与生活的载体,体现乡村的特色与文化,决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的工业与生活组织模式。农村如果变成小城市,农村发展就没有前途,中国五千年的农业文化就失去了承载载体,乡村就难以振兴。


(资讯政策责编:陈峰 )
2021年08月10日 15:1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