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畔,中国女性设计师,把家写成一首东方诗




Michelle Song & Amber Pan

The Host & Designer

Studio ŪMA由 Michelle Song(右)和 Amber Pan(左)创立,灵感深受东方哲学与“不完美之美”的启发。她们的作品接纳时间留下的细微痕迹,如氧化的金属、风化的木材、柔化的边缘,这些都不被视为衰败,而是生命的印记。每一个细节看似含蓄克制,却都经过深思熟虑,在静与动、轻与重、可见与隐喻之间,层层展开对比。


伦敦泰晤士河畔,典型的英国联排别墅里,长出了一个骨子里透着东方韵味的家。推开门,走廊尽头的光线正缓缓向屋内蔓延,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木材与大红袍的味道。这里是Studio ŪMA创始人Michelle Song的新家,亦是Studio ŪMA的工作室。


客厅墙面的艺术作品来自David Aiu Servan-Schroeder,

花器来自艺术家马弋川,沙发来自Kazuhide Takahama,

椅子来自Finn Stone。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同时容纳生活与创作的空间。之前住的地方和工作室是分开的,但慢慢觉得,我们想要一种更融合、流动的状态。”Michelle说,“新家刚好满足了这种设想。它既是我和家人生活的地方,也承载着Studio ŪMA的创作能量,可以说是一个‘职住一体’的空间,我们通过巧妙的分区设计,让两者既独立又共生。


餐厅的圆形中古餐桌与Vico Magistretti的

高椅围合出优雅的用餐氛围。

改造由Michelle Song和 Amber Pan共同操刀,历时半年,将原本90平方米的空间,通过结构改造扩大至了150平方米。改造后的空间布局分为三层:一层为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和材料图书馆,同时与花园自然联通。这一层也承担着Studio ŪMA部分的工作功能,是生活与创作交汇的起点。


主卧空间采用了沉稳的色调,

墙面上的艺术作品来自Henry Curchod,

床头木质小凳上,

1970年代的Amsterdam School古董台灯

散发着一种东方的神秘气息。

二层安排了茶室和卧室,留给日常与静修。三层则新建了阁楼,用作主卧套间,并搭配了开放式的洗手间,倾斜屋顶被巧妙利用,嵌入隐形储物空间,让房子在扩容后依旧保持简洁与轻盈。“整个改造的核心理念是‘动静有序,自由流动’,让每一层都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状态,同时又保持整体的统一与克制。”两人解释道。


厨房以黑色和大地色系为基调,

营造沉稳安静的烹饪氛围,

简洁形态的厨具来自 SMEG,

兼具美感与功能。

对于典型的伦敦排屋来说,采光往往是一大难题。设计师为这栋房子打开了光的入口:厨房与花园之间换上全宽落地门,上方镶嵌大面积天窗。阳光在微水泥墙面上缓缓游走,与家具和器物一同变化,呈现出未经雕琢的真实。登上阁楼,木质与柔光环绕的主卧与浴室,又像一间安静的度假屋,让人一进门便卸下全身的紧绷。


为自己打造的家,直接映射着Michelle和 Amber的偏好:安静、含蓄、有文化积淀——也许因为跨文化的成长背景,反而激发两人向内观照,于是,对东方哲学的偏好也就自然地流淌出来。


耿道锦的作品月亮瓶,来自Gégend方寸,

椅子为Pierre Jeanneret的设计。

抛开表浅的元素,东方哲学的神韵在设计中随处可见,“物哀”的短暂之美,“留白”的呼吸感,都渗透在空间的气质里。Michelle和Amber相信,最难的设计不是加法,而是舍弃。“就像水墨画,最有意境的往往是大片留白。难的不是填满,而是敢于不去填满。”


茶室空间。在Pierre Jeanneret古董屏风的合围下,

中央的Artempo大漆茶桌低调深沉,花器来自冯哲元。

茶具和线香则来自家乡和亚洲各地的旅行记忆,

每一件器物都有专属的温度与故事。

位于二层的茶室就是Michelle挚爱的精神角落,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方安放身心且充满仪式感的角落。东西不多,中央的大漆茶桌低调而深沉,茶具散发着亚洲各地旅行的记忆,一只粗陶茶壶常年弥漫着大红袍的茶香。Michelle还把自己钟爱的古董屏风放在这里,让原本开敞的格局多了一层节奏感。时光总是慢的,煮水、泡茶、翻书、写字,偶尔只是看光影在屏风上掠过。


客厅一角的白色艺术画作来自沈忱,

边柜来自Pierre Jeanneret,

上面的雕塑为艺术家马弋川的作品,

来自Gégend方寸。

左边的椅子来自Gerd Lange,

右边的则为Pierre Jeanneret的设计。

咖啡桌来自Dylan Doe,

餐盘为Natalia Criado。

Michelle喜欢让物件慢慢生长,而不是一次性填满。中古大理石餐桌、旅行途中带回的茶具与香炉、跳蚤市场上偶遇的椅子……它们并排安放在阳光与阴影之间,仿佛在彼此对话。每一件器物都带着不同的时间感,又与主人有着相似的气质——低调、耐看,不急于表达,却总能留下回味。

家里的艺术品,也在静静回应内心。客厅一侧,艺术家沈忱的作品呈现出极其纯净的白与留白的沉静。“看似无声”的力量,恰恰回应了在设计中所追求的秩序、克制与精神性。


另一侧的黑色艺术画作来自关晶晶,

雕塑来自曾健勇,茶壶套组来自Natalia Criado。

另一侧,艺术家关晶晶的作品,黑色在画布上的沉淀带来一种近乎哲学性的张力。空白的平面成为一个容器,聆听黑色厚重的降临,让黑色开始它自己的事件,并获得它自己的质量。“这种‘黑与白’的极致对照,构成了我生活与创作之间的精神张力。”Michelle补充道。



展览《Dance of Light and Shadow》现场

墙上的艺术作品《Printed head No.1》

来自Dylan Doe

今年已是Michelle在伦敦生活的第11年,和Amber一样,两人的成长过程,常常在不同文化之间切换——从东方的克制,到西方的表达,让她们体会到一种“非对称的和谐”。“‘不完美之美’是Studio ŪMA的核心理念,这其实是生活的真实状态,设计也应当如此——去掉理想化的部分,留下人与物之间自然发生的连接。”





展览《Dance of Light and Shadow》现场

图1的椅子来自建筑师Ellen Hu,

艺术作品来自Richard Hudson。

不久前,Studio ŪMA在东伦敦一栋保护建筑里,策划了一场名为《Dance of Light and Shadow》的展览。在满是历史痕迹的空间里,设计、艺术与时尚被重新组合,斑驳的墙体与当代作品形成对话。在她们看来,静物从来不是静止的,它们带着时间的余温。这种对历史空间的敏感,也折射进了她的家,在这里,器物与光影都不是摆设,而是会呼吸的存在。


阁楼层为加建的主卧套间,

Studio ŪMA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洗手间,

以自然材料与柔和光线营造出一种东南亚度假屋般的松弛感。

Michelle钟情的,不是完美无瑕的质感,而是带有温度与触感的材质。在这个家中,符合主人内在情绪与偏好的材料被大量运用。冷峻、克制、略带粗粝的微水泥,与木材、棉麻等自然肌理之间形成了微妙的质感对比。这种材质之间的张力,让整个空间在安静中保留了一种“冲突感”。“这正是我们所喜爱的,既不平滑也不单调的生活状态。”


在微水泥的衬托下,

来自马弋川的雕塑作品展现出了空间与力量感。

Michelle还记得刚搬进来那天,屋里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把椅子,却已足够美、足够安静,那种纯粹的感动至今难忘。“生活总会慢慢被琐碎与欲望填满,房子也是。所以我们始终提醒自己:设计不只是加法,更是减法,是让空间有呼吸、有灵魂。

伦敦的天空时常灰蒙蒙,但也正是那份灰度让人更容易向内走,让家的温度格外重要。黄昏时,Michelle会点灯,光线穿过亚麻窗帘,落在地毯与书页上。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旧物在光影里沉默闪光,这一切静静流淌,构成了她在异乡最惬意的日常。



文丨Manni

编辑丨徐露梅

摄影丨Kenneth Lam、Amber Pan

图片提供丨Studio ŪMA

设计丨孔钧达


如何将东方精神融入家居设计,平衡克制设计与生活感?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当家姐姐王琳:从演员到家居行家,50+焕新人生主场

为“大女主”改造伦敦百年公寓,70年代“老东西”对话当代艺术,复古而时髦




(家居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