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姥姥唱“白脸”带娃,看孙怡母女就知道三宝家的问题出在哪儿

叨姐也没想到,《我家那闺女2025》最喜欢看的居然是孙怡一家。

孙怡家的相处模式还蛮特别的——她自己搬出来单独住,女儿交给父母带。她也不是当甩手掌柜,不工作的时候,她也会去接送孩子上下学,晚上再回自己的小家睡觉。

在带娃方面,孙怡跟妈妈尚丹丹女士的分工非常明确——姥姥负责孩子的学习,她自己主要负责陪孩子玩。

有时候,尚女士询问孩子的作业,孙怡还会打配合帮女儿解围,听起来跟《姐姐当家》里三宝一家有点相似,但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先来看两个场景。

孙怡把孩子接回家之后,尚女士马上就安排外孙女开始练钢琴。

孩子弹了一会儿停下来,姥姥过来问:弹完了吗?我怎么听你只弹了两遍?

旁边的孙怡赶紧帮女儿说话,表示她已经弹了三四遍。

姥姥表示,如果弹错了还得重来,并拿出手机录制作业。

姥姥录完一遍之后,又安排孩子再弹五遍,然后离开了。

孙怡一边鼓励女儿弹得好,给予情绪价值,一边拿出手机录视频。

看出来了吧,虽然孙怡会帮女儿打掩护,但她并不会否定姥姥的安排,或者直接说,咱不弹了,差不多得了。

这样就不会消解姥姥在教育上的权威性。

弹完琴之后,孙怡开始陪孩子玩耍。

姥姥来问孩子写作业的情况,孙怡和孩子都告诉姥姥,今天没有布置作业,姥姥也就不多过问了。

这看起来好像是母女俩联合起来应付姥姥,但孙怡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自己跟妈妈分工的不同,也清楚地认识到,是妈妈帮她分担了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那部分责任。

孙怡在这件事上做得比较好的部分是,既然她选择了将孩子交给妈妈带,那么就尊重妈妈的教育理念,做到了不干扰,不干涉。

而且,孙怡也充分肯定母亲的付出,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这让她看起来是跟女儿站在一边,但实际上也没有站在妈妈的对立面。

同样的,尚女士作为姥姥,也没有特别较真,非要弄清楚当天孩子到底有没有作业,至少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去质疑孙怡,这种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模式,注定她们家不会出现三宝家那种两代人对立辩论,互相较劲的情况。

孙怡比三宝两口子做得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孙怡妈妈尚女士是个真真正正的明白人。

其实,尚女士的教育理念跟三宝夫妻是有相似之处的,她并不是那种鸡娃的姥姥。

她并不认为学习好不好有多么重要,她甚至认为孩子最好不要考第一,成绩在中上等就可以了。

因为她觉得孩子这次考了第一,下次不考第一心里会不舒服。

这何尝不是一种尊重孩子天性的快乐教育呢。

关键来了。

在观察室里,齐思钧问尚女士,你会直接跟外孙女说吗?老师作业你完成就行了。

尚女士马上说,那不能,你当孩子面不能这么说,你要这么说就完了。

虽然尚丹丹女士秉持的观念是孩子只需要学会老师教的知识,高高兴兴快乐成长就好,但她依然在家中扮演严厉的“白脸”角色。

她表示,自己是家里的“坏人”,外孙女最不喜欢的就是她,因为她会要求孩子到点弹琴,到点起来上学,会控制孩子的饮食,对牙齿不好的雪糕和糖都不能吃。

说白了,尚女士就是在对孩子完成一个“立规矩”的过程。

她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却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尊重规则,完成她应该完成的事,至于结果不重要。

尚女士也说,她不让孩子做的事,在孙怡那里可以实施,不过,看得出来,她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她知道,孙怡也不是盲目宠孩子,只要不破坏大的规则就没问题。

反观三宝家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太极端了。

三宝觉得孩子年纪小,以玩为主,没问题;不用那么在意成绩,快乐成长也没问题;但他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说,作业可以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更不应该对孩子说,老师讲的话可以不听,上课的时候想玩就玩,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可以。

孩子本身是没有什么自觉学习和遵守规则的概念的,之所以在学校会比较听话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心,一旦家长把这种敬畏心打破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不遵守任何规则。

破坏规则的习惯一旦养成,再想要规范他的行为就难了。

何况,遵守基本规则和尊重孩子的天性是两码事,和孩子能不能快乐成长也是两码事,完全可以在立出规矩框架的同时,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对比三宝和孙怡家的教育方式就能看出,三宝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姥姥和父母的教育理念不统一,互相拆台;二是当教育理念冲突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拉扯,这无疑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听谁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两代人提前就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并执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可以避开孩子讨论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处理,当着孩子争执,对家长,对孩子都没什么好处,这一点真的应该规避。

校对 廖晴


(家居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