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下的豆腐挑了二十年,以前觉得都是差不多的白块块,上周帮阿姨买豆腐才懂为啥摊主老问“怎么吃”。那阿姨头发花白,指着一筐豆腐说边上和中间差别大着呢,讲了半小时制作工艺还顺手发了张营养表。
豆腐最早是汉朝淮南王刘安整出来的,那时候人没这么快吃上豆腐,得等好几天。唐朝宋朝的时候开始流行,书里写汴京大街小巷都有卖。苏东坡写过豆腐像炼乳一样精细,杨万里还管它叫乳汁,大概是因为太嫩滑了。
现在超市货架上的豆腐都是机器做的,但路边摊还是人工凝固。做豆腐的木框子分上下层,边上靠模具壁的地方水分蒸发快,做出的豆腐硬实,中间的水放得慢反而绵软。摊主说这道理和做饼干似的,烤箱边上总比中间先熟。
买豆腐的时候看形状就知道哪个部位。边上的是椭圆的带弧度,中间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煎油豆腐必须挑边上的,炸了不会散。我家楼下老奶奶每次买麻婆豆腐都盯着边角,她说只有那部分经得住炒。
中间豆腐泡很多气孔,拿手按下去回弹慢。拌香椿芽或者煮汤最嫩,前天买了半块中间的,切丝下锅还没撒调料就化开了。菜场师傅特意提醒说这种豆腐凉拌最好,别浪费在需要煎炸的菜上。
豆腐蛋白质高过鸡蛋,钙含量能和牛奶比。不过嘌呤也多,尿酸高的人吃了容易犯痛风。上次同事吃多了中间豆腐拉肚子,医生说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太嫩的。现在买豆腐都会先问清楚,省得回家又煮又煎搞错。
网上有人说豆腐起源日本,其实错了。《本草纲目》里清清楚楚写着淮南王发明的,八公山现在还有做豆腐的传统。韩国泡菜坛子里常见豆腐,日本人发明的冻豆腐,都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变出来的。
去年菜市场改造,原来的豆腐摊搬到了西门。新来的老板媳妇会用智能手机,在包装袋上打营养成分表。扫二维码能看到这筐豆腐的蛋白质含量20%,钙含量180mg每百克,让不敢吃的老人有了参考。
最近发现便利店豆腐按部位卖,边上贴标签写着煎炸专用,中间贴着炖煮专享。价格差两块,但要是买错用错了反而费油。有次买错中间豆腐做豆腐串,烤箱里直接融成一滩,白瞎了两块钱。
豆腐从古吃到今,方法却没什么变化。黄豆泡十二小时磨浆,煮沸过滤加卤水,静等成型。科技再先进也取代不了自然凝固的过程,就像有些老手艺非得慢工出细活。
挑错豆腐浪费钱,听不懂摊主说话更麻烦。现在去菜场能听懂大半行话,知道啥时候该要边角,啥时候挑中间。阿姨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教给年轻人也是给手艺留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