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后期提质保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棉花生育后期是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此期棉株历经吐絮、成熟等核心生理过程,对外界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响应敏感。科学落实后期提质保产措施,不仅能最大限度减少早衰、贪青晚熟等问题造成的损失,更能通过优化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相关指标,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结合我国主要棉区生产实际,后期提质保产需围绕"养根护叶、促熟防衰、防灾减损"三大核心目标,系统实施以下技术措施。

一、精准水肥管理:构建稳健生理基础

棉花后期需水需肥呈现"量少次精"的特点,水肥管理的核心在于维持根系活力与叶片光合功能,避免脱肥早衰或氮肥过量导致的贪青。

科学调控水分供应是后期管理的首要环节。吐絮期棉株需水量虽较花铃期减少,但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叶片早衰、铃重下降,水分过多则易引发烂铃和根系缺氧。应根据土壤墒情与天气变化,采用"小水勤灌"或隔行灌溉方式,保持耕作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70%。对于沙质土壤等保水能力较弱的棉田,可在吐絮初期灌一次"壮尾水",灌水时间以早晚为宜,避免正午高温时段,灌后及时中耕散墒,防止田间湿度过高。而低洼易涝棉田需提前清理沟渠,确保雨后积水24小时内排出,降低烂铃风险。

精准补肥需聚焦功能叶保护与养分平衡。进入吐絮期后,棉株根系吸肥能力减弱,应采用叶面喷施方式补充养分。针对早衰风险较高的棉田,可喷施1%-2%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用量50-60公斤,间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促进叶片光合产物积累与向棉铃转运。对于长势偏旺、贪青风险田块,应减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酸二氢钾与硼、钼等微量元素,其中硼元素可促进纤维发育,钼元素参与氮代谢,每亩可配合喷施0.1%硼砂溶液与0.05%钼酸铵溶液,提升纤维长度与强度。

二、促熟防衰协同:优化群体生育进程

棉花后期生育进程的调控需兼顾"促早熟"与"防早衰",通过群体结构优化与生理调节,确保棉铃集中吐絮、纤维正常成熟。

化学调控与人工促熟需因地制宜实施。对于生育期偏晚、贪青晚熟趋势明显的棉田,可在大部分棉铃达到40天以上、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喷施乙烯利进行催熟。喷施浓度以40%乙烯利150-200毫升/亩兑水50公斤为宜,喷施时间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重点喷洒棉株中下部青铃。需注意严格控制浓度与时期,避免过早喷施导致叶片脱落和铃重降低。对于正常成熟棉田,可通过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叶片抗逆性,延缓衰老,每亩用0.01%芸苔素内酯10-15毫升兑水喷施,促进光合产物向棉铃分配。

整枝打顶后的精细化管理对群体通风透光至关重要。吐絮期应及时去除棉株下部老叶、黄叶及无效赘芽,减少养分消耗与病害滋生,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中下部棉铃的烂铃率。对于密度较大的棉田,可适当推株并垄,增加行间光照,促进棉铃成熟吐絮。同时,需保留上部功能叶,避免过度整枝导致光合面积不足,影响铃重提升。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产量品质安全

棉花后期病虫害以铃病、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为主,此期病虫害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纤维品质与生态安全。

病害防治重点针对铃病(如炭疽病、疫病)和叶部病害。首先需通过合理灌溉、及时整枝等措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条件。发病初期,可选用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喷雾防治,每亩用量按照说明书推荐浓度,重点喷洒棉铃与下部叶片,间隔10-12天一次,连续2次即可。对于烂铃较多的棉田,可及时采摘病铃,进行晾晒处理,减少损失。

虫害防治需注重监测预警与精准施药。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可采用黄板诱杀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式,每亩放置20-30块黄板诱杀蚜虫,释放捕食螨控制红蜘蛛种群。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蚜虫百株虫量1500头以上,红蜘蛛百株叶片虫量200头以上),选用噻虫嗪、阿维菌素等低毒农药喷雾,优先采用无人机低空施药,提高防治效率并减少农药残留。棉铃虫防治需重点监测三代、四代幼虫,在卵孵化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针对棉株上部嫩尖与幼铃喷雾,避免药剂直接接触吐絮棉铃。

四、防灾减灾与适时收获:锁定提质保产成果

棉花后期易受低温、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同时收获环节的时效性直接关系纤维品质,需统筹做好防灾减灾与收获管理。

自然灾害应对需提前预警、主动防范。低温霜冻来临前,可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棉株抗寒能力,对于晚熟棉田,可采取熏烟方式缓解霜冻危害。遭遇干旱时,及时补水但避免大水漫灌;暴雨后及时排水,中耕松土,恢复根系活力。台风多发地区需提前加固棉田周边防风设施,减少棉株倒伏。

适时收获与分摘分晒是保障品质的最后环节。当棉铃开裂7-10天、纤维充分成熟时进行采摘,避免过早采摘导致纤维成熟度不足,或过晚采摘受风雨污染。收获时需坚持"分摘、分晒、分存",将正常吐絮棉、僵瓣棉、落地棉分开采摘,避免混杂影响衣分与纤维整齐度。晾晒时选择干净场地,避免阳光直射过强导致纤维脆化,晾晒至含水量10%以下时入库储存,储存环境需干燥通风,防止霉变。

结语

棉花后期提质保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将水肥调控、生育进程管理、病虫害防治与防灾收获等措施有机结合,根据棉田长势、土壤条件与气象变化动态调整。通过构建"养根-护叶-促铃-保质"的技术体系,既能稳定单产水平,又能提升纤维长度、强度等关键品质指标,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实践中,需强化技术推广与农户培训,推动科学管理措施落地见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家居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