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节目里,主持人问及他们之间的边界问题:“你们曾经有过‘期望值’吗?窝子会不会改口叫你‘爸’?”张维伊的回答很干脆:“没有,她的爸爸就是她的爸爸。我跟窝子在一起,就是把她当朋友看待。”这番话,透露出他对关系的清晰边界感。
作为一个年纪不算太大、还是单身的男生,愿意接纳对方有一个9岁的小孩,这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妥协与包容。他与小酒窝相处得像朋友,孩子也把他当作可以信赖的人。甚至在孩子的生日名单里,张维伊都能成了“受邀嘉宾”的存在,显现出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亲近。
从他和董璇互动的起点看,张维伊就已经做好了准备。面对琐碎的生活细节,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很多时候,正是他提前把那么多事情处理好,才让董璇觉得自己在对方眼里是值得被照顾、甚至需要去感激的那一位。
董璇在离婚初期曾说过,自己今后不打算再婚、不打算要孩子。然而时间推移,她的想法发生了动摇。她坦言,如果能再有一个孩子,或许能让两人的感情更加稳固、更加圆满。这个观点并非要用孩子来“拴牢”彼此,但现实也的确是:有了孩子,若双方都愿意继续相处,分开的变量就会减少。若能再组一个有共同孩子的家庭,或许就是最圆满的结局。
在董璇看来,女儿的心理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公开场合的互动里,小酒窝对张维伊的接纳度已经相当高,他也在以温和的方式逐步融入这个家庭。张维伊的态度,给人以舒适感——他不强求对方给彼此一个标签,而是通过日常的陪伴和点滴相处,慢慢建立情感纽带。不管外界怎么看,他们的相处方式都显得自然、顺畅。
这也让人不禁想到陈数的做法:她不强求自己成为“妈妈”这个称呼,只要按养母的身份照顾好孩子,孩子称呼她“阿姨”就可以了。有一次给孩子过生日,邀请了同学,家长问她:“你在他心里算什么人?”陈数不知该如何回答,便请教了丈夫。丈夫回答得很干脆:她就是他的养母。重组家庭里,类似的场景在所难免,光明正大地说清楚就好。只要自己心里没有心理阻碍,旁人再怎么看,也无关紧要。
所谓“称呼”里最容易被接受的,往往是“叔叔”“阿姨”这类相对自然的称谓,比生硬地喊“爸爸”“妈妈”来得顺眼得多。真正的默契,往往就藏在这一路的自然流淌中。
再看一些现实例子:汪峰的大女儿有时候会称呼章子怡为“妈妈”,这不是被强迫的结果,而是日久情深后的自然而然。孩子在关系中的成长,往往不是被安排的称呼,而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堆砌,慢慢口口相传地出现。
在再婚家庭里,称谓只是其中一个细节。如何在尊重彼此的同时,又能让亲密感自然生长,才是持续需要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