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茬番茄定植后,气温尚高、光照强烈,且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活跃,病毒病易趁虚而入,一旦发生便会影响植株生长与果实品质。做好此时的病毒病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阻断传播、增强植株抗性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筑牢“物理屏障”,阻断传毒路径
病毒病多通过蚜虫、白粉虱、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播,减少害虫接触植株是关键。
- 覆盖防虫网:定植后若处于露地或未封闭的棚室环境,及时在通风口、入口处覆盖40-60目防虫网,既能阻止成虫飞入产卵,又能避免害虫直接在植株上取食传毒。
- 悬挂黄板诱杀:在棚内或田间均匀悬挂黄色粘虫板,高度与植株顶端平齐或略高10厘米,利用害虫的趋黄性诱杀蚜虫、粉虱。每10-15平方米挂1块,定期更换,保持诱杀效果。
二、强化“栽培管理”,提升植株抗性
健壮的植株对病毒病抵抗力更强,定植后的栽培管理需围绕“促壮”展开,减少植株应激。
- 科学控水控肥:定植后避免大水漫灌,可采用滴灌方式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防止根系受损(根系弱则抗性下降);缓苗后追施一次薄肥,以腐熟的有机液肥或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搭配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营养,促进植株长势健壮。
- 合理调整环境:若为棚室栽培,高温强光时及时覆盖遮阳网,将棚内温度控制在30℃以下(高温易加剧病毒活性);同时做好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避免闷热环境导致植株长势衰弱。
- 及时整枝打杈:当植株开始分枝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整枝打杈,避免在阴雨天或植株带露水时操作——此时伤口易感染病毒,操作前后可先用肥皂水洗手,或用酒精擦拭工具,防止人为传播。
三、精准“药剂防治”,兼顾防虫与抗病毒
药剂需针对“传毒害虫”和“病毒病本身”双管齐下,抓住定植后15-20天的关键期。
- 优先防治传毒害虫:发现蚜虫、粉虱等害虫时,及时喷施药剂,可选用噻虫嗪、呋虫胺等内吸性杀虫剂,或螺虫乙酯等兼具杀卵和杀虫作用的药剂,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 提前喷施抗病毒药剂:未发病时,可喷施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若发现个别植株出现叶片卷曲、黄绿斑驳等病毒病症状,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同时对周围健康植株喷施盐酸吗啉胍·铜、毒氟磷等药剂,抑制病毒扩散,连续喷施2-3次,间隔5-7天。
四、注意“田间清洁”,减少病毒源
田间残留的病残体、杂草可能携带病毒,需及时清理以切断侵染链。
- 定期拔除田间杂草,尤其是藜科、苋科杂草(易滋生蚜虫、粉虱,且可能携带病毒),避免杂草与番茄争夺养分,同时减少害虫栖息场所。
- 若田间出现病株,需连同根系一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边;拔除后对病穴及周围土壤喷施生石灰或消毒剂,杀灭残留病毒。
秋茬番茄定植后的病毒病防治,核心在于“早行动”——不等害虫泛滥、不等病害显症,从物理阻隔、栽培促壮到药剂防控多环节配合,才能为番茄后续生长筑牢“健康防线”,为丰产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