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市场的梭子蟹摊位前,常能看见有趣的景象:有人直奔盆里最大的蟹,举着看半天;而邻摊的张老伯却蹲在角落,专捡巴掌大的小梭子蟹装袋。旁边卖蟹的老渔民瞧见了,笑着点头:“这才是真懂行的。”
老渔民说,梭子蟹“大小”和“好吃”从来不是绑定的。那些壳宽超过巴掌的大蟹,看着唬人,里头可能藏着“空壳子”——要么是刚蜕完壳的软壳蟹,壳厚肉却松,咬着发柴;要么是母蟹过了抱卵期,膏黄早就散了,掰开只剩一汪水。反倒是那些壳宽七八厘米的小蟹,尤其初秋的“童子蟹”,正是肉最紧实的时候。
这种小梭子蟹的妙处,在“鲜”和“满”。捏捏它们的蟹腿就知道,硬邦邦的像小石子,掰开时得用点劲——蟹壳里几乎没有空隙,雪白的蟹肉从螯到腿都塞得满满当当,连关节缝里都藏着嫩肉。更妙的是公蟹,这时候的蟹膏刚凝成形,是半透明的琥珀色,裹着肉吃,鲜得能鲜掉眉毛,比大蟹的厚膏多了层清甜。
张老伯买小蟹有自己的门道:专挑壳色发青、肚子雪白的,按按脐部硬邦邦的才要。“这种蟹不用蒸太久,水开后搁锅里五分钟就行,”他摆着手笑,“比大蟹便宜一半,肉却更嫩,给小孙子剥着吃,一口一个不费劲。”
旁边年轻人大悟,原来买蟹不看个头看“时节”。初秋的小梭子蟹,就像刚灌浆的麦穗,藏着最饱满的鲜。倒是那些追大蟹的,反倒落了俗——美食的巧思,从来不在“大”上,而在懂不懂“小”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