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发黑发臭怎么回事?对养殖户来说,这一句话往往伴随着死鱼、减料、浮头等一连串坏消息。别急,本篇文章将揭开塘底变质的真相,并迅速锁定病根,对症下药,把损失降到最低。
一、病根剖析:谁在塘底“放毒”?
(1) 有机物大爆发——残饵、粪便、死藻、烂草层层覆盖,像给塘底盖了条“厚棉被”,隔绝氧气。
(2) 缺氧发酵——“棉被”下的厌氧菌疯狂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臭味气体,泥巴随之变黑。
(3) 恶性循环——缺氧→有机质分解变慢→更缺氧,底泥越来越厚,臭气越来越重,鱼病一触即发。
二、快速诊断:三招判断底质“黑化”程度
(1) 看:提水样,若底部水色呈酱油或墨汁色,泡沫发黄发黑,说明底质严重恶化。
(2) 闻:下风口有臭鸡蛋味,说明硫化氢已在释放。
(3) 触:竹竿探底,提上来的泥又黑又黏,伴随气泡,氧债已经爆表。
三、急救方案:三天见效的“三板斧”
(1) 增氧:合理使用增氧机(尤其涌浪式、底层增氧设备),打破水分层,提升底部溶氧,遏制厌氧分解。
(2) 改底:建议全塘泼洒氧化生物一体的:双改先锋,其中含有的强氧化颗粒可在5-10分钟使黑泥变黄,并且臭味明显减弱。而含有的复合菌团颗粒可长效分解残饵粪便、死藻等有机质,从根本上改善底质环境。
(3) 调水:第三天加注10~15厘米新水,稀释有毒因子,再补碳源(红糖、葡萄糖)稳藻相。
四、长效防控:让黑臭不再回头
(1) 勤清淤:每年干塘后清除15厘米以上淤泥,暴晒7天,用生石灰150公斤/亩消毒。
(2) 控投喂:按“八成饱”投喂,减少残饵;搭配底层鱼(鲫鱼、鲤鱼)“清道夫”,物理吃掉沉积物。
(3) 常监测:溶氧≥3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pH值7.5~8.5,一旦超标立即调水改底。
综合上述,鱼塘底发黑发臭怎么回事?说白了,是“有机物+缺氧”狼狈为奸。只要清淤、增氧、改底三管齐下,就能把黑泥变黄土、臭水变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