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北京120m²养老房,又是想退休的一天


给父母装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差异大,「适老化」也不是装个扶手、铺防滑砖就够了,想要让养老房在舒适度、安全性和颜值上都合心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诉求,与他们诚挚沟通,还要在全局上掌控、细节上推敲。

今天分享的120㎡老房,承载着一对退休夫妇的晚年生活,更凝聚着子女的孝心。儿媳主导的改造计划,从沟通到落地多费心力,最终在传统审美与现代功能间找到平衡,让老房焕发新生,书香门第气质稳稳拿捏。



从制作专业PPT说服长辈,到多次开家庭动员会,再到全程参与设计和施工,儿媳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亲自参与到装修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这个改头换面的新家,成为他们送给父母的一份礼物。



户型改造前后对比图

原户型为三居室,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居住,南向两间卧室长期闲置,并且影响采光;餐厅挤在厨房内,妈妈作画需反复清理餐桌;除此之外,玄关处也没有足够的收纳空间,卫生间使用体验不佳,在功能上严重影响居住品质。


在充分调研老人的居住习惯和喜好后,改造团队以通透、灵活、安全为核心,重塑空间脉络:

1. 拆除南向次卧隔墙,将两间卧室并入客厅,形成开阔的复合功能区,阳光得以直达沙发区,父母的爱好也有了容身之处;

2. 客餐厅一体化布局,增设岛台与独立水吧,父母泡茶、家庭聚餐都能满足;

3. 主卧双入口设计,打通门口长条浴室与主卧之间的墙,串联卫浴与走廊,形成洄游动线,加强通风与行走便利性。

4. 北阳台改造为次卧,采用折叠门设计,兼顾临时居住与收纳;

5. 厨房匀出空间给土间,增加入户收纳量。


通过开阔的空间规划、轻量化走廊布局以及杂物入墙设计,在美观、高效、易用与安全等维度上推敲考量,设计师为这套养老房进行了重新定义。



原本进门右手边是两扇餐厨房门和内嵌衣柜,左手边则是带洗衣机的长条形浴室,入户区拥挤杂乱,日常物品堆积如山,将厨房一部分空间改为土间后,父母拥有了专属的储物小仓库,玄关也焕然一新。


土间临近门口的设置,优化了入户动线,也让日常的很多动作成为无感之事,收发快递,整理环保袋,拿取出门时用的杂物,顺手将衣物挂在洞洞板上,一切流畅自然;储物柜采用开放式设计一目了然,提前规划好层板高度,区分鞋子收纳区和杂物收纳区,统一样式的收纳盒保证了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


入口除了玄关柜,还设置了一体式衣帽区,并配备座椅,可坐可扶,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兼顾美观。


将卫浴间与主卧之间的墙拆除,搭配卧室双入口设计,卫浴间与走廊被串联起来,生活的便利度大大提升。



原本的卫浴间管道多、功能混杂,改造后升级为四分离系统,紧挨卧室门口的是独立马桶间,隐形家政柜、工具柜见缝插针,收纳杂物、节省空间,同时包裹管道、保证美观;一墙之隔的淋浴间+洗衣房,细节之处可见适老化设计,坐浴台、防滑卷材铺就的一体化地面、墙面的透光孔、隐形晾衣绳……既符合老人的生活习惯,也让洗浴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走廊配置了完善的清洁和收纳系统,双人洗手台方便两位老人同时使用,壁龛抽屉避免弯腰取物,柜内电源省时省事;家政区承载多种功能,容纳分类洗衣篮、叠衣熨烫板和不同厚度的各种生活杂物柜等,扫拖机器人藏于柜内,自动上下水解放双手。



主卧是淡雅有气质的浅木色调,原来封闭的阳台被拆除后纳入卧室,使这里俨然升级为舒适套房,明亮、充足的光线带来温暖的氛围,特别适合老人休养生息。

卧室改变了原来转角开门的形式,双入口构成的环形动线,让老人从卧室到卫浴、客厅都畅通无阻,也让整个房子的阳光和空气自由流转,无高差的地面设计则再次强调安全性。



双开门极具仪式感,门两侧设置了两个宜家衣柜,通顶的容量足够收纳四季衣物。



原先的两间南向次卧被拆除后纳入公区,不仅在空间上变得更为宽敞,也让阳光恣意洒入,改变了老房的晦暗面貌。


改造后的公区融合了多重功能,容纳了客厅、书画区、餐厅、植物角和小客卧。


符合人体工学的高靠背沙发,颇具典雅气质的花纹地毯,用几何形状灵动点缀的三角形茶几,都因为充足的采光,酝酿出美好、闲适的味道。





对于阳台无法拆除的隔墙,设计师顺势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半透明窗归入主卧,一部分则设置了妈妈绘画的书桌、爸爸的书架和植物区。午后,父亲在沙发上边品茶边翻阅典籍,母亲在一旁挥毫泼墨,茶香与墨香悄然交融。



餐厅与客厅相连、贯穿南北,这里包括用餐区和岛台区两部分,虽然空间有限,却最大程度上释放了功能性。



岛台+餐边柜陈列架的组合很适合老人家,平日里泡茶、洗水果不用再特地去厨房操作;陈列架展示老人的珍贵收藏和茶道器皿,既实用又美观。





水吧台与岛台相邻,水吧台上放置咖啡机,也包含了嵌入式烧水区,自动上水管连接柜子里的水桶,泡茶时的用水问题轻松解决;岛台不仅方便清洗茶具,还设计了多个抽屉,将茶叶饮料、酒水、密封袋悉数容纳。



海洋板材质的餐区墙面,成为老人国画爱好的最佳展示区,挂画轨道采用日本荒川悬挂系统的侧轨道,可以从任意位置安装挂画,不用移到两边取下来。画作随心意自由更换,让流动的家庭艺术展时常上演。



公区北侧以前是杂物阳台,设计师巧用海洋板和折叠门,将其改造为一体式、开放式客卧,方便孩子们偶尔过来小住。小空间内藏乾坤,衣物收纳系统、床头柜模块、床底柜满足储物需求。




设计师还利用了客卧和厨房门的厚度差设计出植物角,进门时第一眼的禅意,让每次归家因为植物的存在而心情舒畅。



植物角旁边便是厨房,同样没有装门,原本厨房在匀出空间给玄关土间后,因为餐厅的移位,依然能保留两屋结构。


厨房升级为更为便捷的L型,洗菜区、切菜区、炒菜区符合烹饪动线,并设置了高低台面,是充分考虑了日常使用场景的人性化设计;吊柜和地柜之间的墙面,以及水槽旁边的柱子都用了可磁吸的珐琅板,方便挂置常用厨具和调味品。



厨房右侧墙面的开放格分类收纳各种调料和五谷杂粮,下方的折叠餐桌则是轻松一餐的好去处。

这场改造没有炫技,却将亲情化入每一处细节。当母亲在坐浴台享受沐浴时光,父亲于书案前挥毫时,子女的牵挂就在身边悄然呈现。老房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两代人情感交织的见证,真正的适老化,也并不在规范的攻略之中,而是在拥有温度与用心考量的弹性空间中。

编辑|Kiki

文字|诺威尔卡

图片来源|七巧天工设计


(家居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