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有一套客厅正对纽约中央公园的顶层公寓,其所处位置堪称全球独一无二的顶级地段。令人好奇的是,在此地段却矗立着全球最细的住宅建筑——位于纽约亿万富豪街的施坦威大厦。
这座大厦究竟有多细?
每层楼面积仅三四百平方米,作为豪宅户型,只能一层一户,甚至两层一户。整栋楼高达435米,比深圳春笋还高40多米,却总共只有60户,其中14户位于群楼,塔楼部分满打满算仅有46户。
施坦威大厦
那么,在这寸土寸金的地块上,开发商为何要设计如此纤细的楼盘?
本文将深入剖析施坦威大厦顶层公寓楼盘的设计,并探讨其投资价值。
从设计初衷来看,施坦威大厦这样的设计旨在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其正对纽约中央公园的特殊位置,若在此建设宽大高耸的建筑,其投射的阴影必然会影响中央公园的光照。
负责设计的SHoP建筑事务所希望通过将高塔形体尽量做窄来缓解这一问题。
将高塔形体尽量做窄
此外,纽约街道两侧多为高楼,给人一种拥挤的压迫感。为减轻街道的压迫感,1916年纽约通过法案,强制要求高层建筑进行退台设计,以保障街道的光照和行人对天空的视野,这造就了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经典建筑。
尽管后来该法案逐渐被修订和取代,SHoP建筑事务所在设计施坦威大厦时,依然选择致敬这些经典建筑,在高处进行逐级退台设计,进一步拓展街道行人的视野,使建筑在高处显得更为纤细。更巧妙的是,每次退台都为该层住户提供了面向纽约城景的户外露台。
为住户提供了面向纽约城景的户外露台
对于开发商而言,建造如此纤细的建筑是否会影响收益?
施坦威大厦的开发商JDS并不傻,将项目定位为全球顶级富豪的居所。自20世纪初,纽约的富豪们就对高层公寓,尤其是顶楼的顶层公寓情有独钟。
顶层公寓不仅拥有宽敞空间和全景视野,更营造出一种重金难求的特权感。
JDS深知这种稀缺性正是富豪们所追求的,因此在超高层建筑日益普遍的当下,全球最细的建筑反而成就了该楼盘的稀缺性,再加上正对中央公园的稀缺景观,整栋楼仅46户,使其成为极为稀缺的存在。
除上述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位于中央公园前的57街土地稀缺,开发商JDS获得的地块上有一座建于1925年的历史保护建筑——施坦威大厅,且新建筑只能在地块原有的小块空地上建造,这就决定了塔楼标准层面积难以扩大。
施坦威大厅
但JDS又不想浪费如此优质的地块,希望开发更多豪宅公寓,只能设法加高建筑。
根据纽约1961年修订《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JDS通过收购同区域周边地块的空中权,大幅突破了该地块的高度限制,最终形成了这一极其纤细的塔楼设计。
而且,保留历史建筑施坦威大厅,为楼盘增添了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
针对一些潜在购房者的疑虑,如建筑晃动和电梯运力问题,施坦威大厦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所有超高层建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晃动,完全不晃动反而会使建筑结构更危险。
施坦威大厦通过特殊设计尽量减少晃动,如每隔一段设置镂空层,让风从中穿过,建筑顶部造型也采用镂空设计,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部的镂空设计类似,以减小阻力,同时顶部安装了800吨的阻尼器,利用惯性进一步抵消建筑晃动。
每隔一段设置镂空层,让风从中穿过
在电梯运力方面,虽然该公寓楼较窄,仅有两个电梯井,但一层仅一户,一户最多三四人,同时在家的运力需求较小。为进一步提升运力,施坦威大厦采用上下两层的电梯设计,利用垂直空间提高了一定的运输能力。
从投资价值来看,施坦威大厦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纽约曼哈顿57街,又名亿万富豪街,位于中央公园绝佳景观位置,与第五大道仅相隔一个街区。
该公寓不仅坐落在施坦威大厅之上,还被卡内基音乐厅、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地标环绕。
施坦威大厦的地理位置
公寓内部设施齐全,配备25米的双道游泳池、独立的桑拿和疗养室、两层通高并设有夹层露台的健身中心,是当时纽约新开发项目中唯一设置笼式网球场的建筑。
建筑设有专门的私密门厅,58街还设有私人车道,为业主提供安全舒适的入户体验。
整个建筑从内到外的装饰设计呼应了美国镀金时代的Art Deco风格,东西两侧的剪力墙外使用纽约经典建筑常用的赤陶色和青铜色进行装饰,金属铜未做防护处理,设计师期望其随着时间推移变为绿铜色,以呈现作为纽约新地标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使用纽约经典建筑常用的赤陶色和青铜色进行装饰
公寓户型的室内设计由为Ferragamo、Harry Winston等奢侈品牌,做过空间设计的Studio Sofield操刀,融合了现代极简主义与纽约镀金时代的经典优雅,使用了大量珍贵的天然石材和金属镶边,门把手设计还呼应了建筑外形的退台设计。
门把手设计呼应了建筑外形的退台设计
纽约曼哈顿57街凭借其占据纽约中央公园的绝佳景观位置,聚集了包括施坦威大厦在内的全球最高的三座住宅建筑。
【文本来源@YEStudio袁野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