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延安日报
“柿柿”如意 酿酒飘香
记者 秦政旺 通讯员 宋佳伟
村民采摘柿子 记者 秦政旺 摄
“下来喽!”
在宜川县集义镇桌里村,秋日的阳光洒在漫山遍野的柿林上,一位大叔抱着粗壮的柿子树干,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轻轻一摇,刹那间,红彤彤的柿子如雨点般“噗噗”地落在树下松软的土地上,为秋日田野铺开一幅丰收的图景。
早已守候在旁的村民们,眼神中满是喜悦,他们动作麻利,将一个个宛如小红灯笼的柿子捡起,归拢进身边的筐里。欢声笑语在秋日晴空下肆意回荡,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些满载着甜蜜的筐子,将被送往“山水醇芳”酒坊。这座酒坊,不仅是省级非遗“寿峰传统酿酒技艺”的传承地,更是酒坊负责人高彩侠为之奋斗的事业所在。作为酒坊的掌舵人与非遗传承人,高彩侠正以她朴素的智慧与坚定的行动,为这片土地“酿”出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省级非遗的传承人,高彩侠对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有着近乎固执的坚守。但她的目光,从未局限于酒坊中。当她看到村里满山的柿子因滞销而烂在地里,成为村民的“甜蜜负担”时,一个念头愈发强烈:能否用这传承下来的手艺,为乡亲们解决一点实际的困难?
“我们这最不缺的就是柿子,甜得很。可它也娇气,皮薄、不禁放,卖不出山外。”高彩侠一边仔细检查着刚收来的柿子,一边对记者说,“年年看着这么好的东西烂在地里,实在心疼。我就琢磨,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酿粮食的手艺,能不能也酿酿这‘山果’?”
这份对乡亲们的关切与不甘心,成为了她创新的起点。几年前,在确保传统酒品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高彩侠带着家人一头扎进了柿子酿酒的试验。
然而,柿子糖高、酸大,性子与粮食迥异,照搬老法子行不通。失败是常态,但他们一次次调整发酵温度,尝试不同酒曲,摸索陈化时长……终于,就在去年,一款色泽清亮、入口甜润的柿子酒成功问世。那一刻,酒坊里飘出了前所未有的芬芳,那是汗水与智慧交织的独特香气。
酒香已备,更需情浓。高彩侠的匠心,不仅体现在对酒品质的执着追求上,更深深融入在她对乡亲们的深厚情谊之中。
“收高粱,收柿子,我的价都比市场价高一点。”高彩侠说得朴实无华,“乡亲们不容易,我靠手艺能把东西卖出去,就不能让他们吃亏。”
这份质朴的心意,让正在送柿子的村民张九菊脸上乐开了花:“以前谁要这玩意儿?都烂在地里了,现在他们敞开收,一斤5毛钱。我家这些树,啥心不操,就能多出2000来块钱的收入,美得很。”
高彩侠不仅高于市场价敞开收购村民的柿子,她自己还种了几亩柿子树。一方面,这些柿子树作为示范,另一方面,也为酒坊补充原料。这条“传承人+农户”的微产业链,宛如一条金色的纽带,将昔日无人问津的无用之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高彩侠的酒,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答案或许就藏在顾客的行动里。走进高彩侠的酿酒坊,便能看到一坛坛客户存放的酒。“我的客户,很多都是县里、甚至市里慕名而来的。”说起这个,高彩侠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这份来自市场的热烈回应,让她更加笃信自己走过的路。“非遗不是摆在架子上的古董,它是活的,得走进咱今天的生活。”她摩挲着盛满柿子酒的玻璃瓶,眼神笃定,“老祖宗传给我的是酿酒的魂儿,是‘因地制宜、化俗为宝’的智慧。”
在她看来,她的柿子酒,并非背离传统,而是对传统技艺生命力的延伸与活化。核心的匠心一脉相承,只是为新的原料“量体裁衣”。
如今,走进高彩侠的酒坊,仿佛置身于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画卷:一边是敦实的高粱,承载着祖辈的酿酒智慧;一边是鲜亮的柿子,洋溢着创新的活力。两种香气在窖池中交融,酝酿出独具风味的佳酿,见证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