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火勺香

原标题:永宁火勺香

初冬的北京延庆,天地间有一种辽阔的静。

汽车沿着妫水河而行,燕山一重接着一重从车窗前掠过。漫山林木褪尽华服,灰褐色的枝丫在长风中舒展,妫水河不疾不徐地穿过妫川盆地,把平静的波光铺展在阳光下。它无需追赶时间,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份泰然,也浸润了这片土地上的人。

我们抵达永宁古城时,已是正午。道路两侧的集市上,一串串挂起的蘑菇、红通通的山楂、随便试吃的各色果干,无一不在展示着秋日的丰收硕果,而路边林立的店铺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火勺店,数十步便有一家,似在提醒游客,来到古城,火勺是绝不能错过的美味。

我们随便走入一家店,门面不大,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炙烤的面香。店门口支着一个烤炉,旁边的案板前站着一位短发大姐,手腕翻飞,正在制作火勺。几分钟的工夫,她便将面团揉成手腕粗细的长条,揪下一小团,在椒盐盆里轻蘸,再包入更大的面皮中,擀成一张张圆形小饼。

因为过了饭点,店里仅有的三张桌子都空着。我选了最里侧的位置坐下,点了一份火勺夹肘子肉,配一碗豆腐汤。等待的工夫,那些面饼已被放在铁板上烙至半熟,再转入烤箱里烘烤。等再拿出来,面饼原本扁平的肚子鼓了起来,表皮烤出深浅交错的虎皮斑纹。大姐拿起一个,用刀轻划一道小口,热气瞬间冒了出来。等肘子肉填入其中,这巴掌大的火勺,便被撑得满满当当,几乎要胀开来。

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咔嚓”一声脆响,先是表皮的酥脆在齿尖裂开,紧接着,肘子肉的浓香充满口腔。再细嚼两三下,面香这才不紧不慢地浮上来,带着些许焦香,在嘴里一层层散开。等肉下肚,舌尖留下的依然是面饼的余味。

豆腐汤也跟着上来了,豆腐浮在清亮的汤上,冒着细细的热气。喝一口,正好中和火勺的干香,一脆一润,搭配得刚刚好。

我边吃边张望,店面装饰朴素,价目表用粉笔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斑驳的墙面上贴着火勺起源的图说,因年深日久,颜色与字迹都已变淡。我细细读起来,方知这不起眼的吃食,竟有着军旅的“出身”。相传,明代戚继光戍守长城时,发现了火勺凉吃不变味、便于携带的特点,便将火勺作为将士们的干粮。此时,我感到手中的火勺好像沉了些,仿佛那燕山的雄浑与历史的厚重,也一同被烙进了小小的面饼之中。

在墙的最里侧,两张区级火勺王大赛的奖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忍不住与案板前忙碌的张大姐聊了起来。她眉眼间带着笑意,告诉我,这手艺是嫁过来后跟着公公学的。在永宁,正宗的火勺绝对不用酵母。各家都有传承下来的面肥,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小麦本身的香味。

我询问起这家店的历史,张大姐说,她在开这家店之前,曾在不同的工厂间辗转谋生,做过毛巾、酿过酒、纺过纱,也做过环卫工人,直到五十岁才安定下来,开了这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虽然店面不大,可十二年来也积攒了不少老主顾,甚至还有外国游客慕名而来。靠着这份踏实的小生意,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张大姐家里又盖起了小楼经营民宿。望着大姐分享时眉眼间自然流露的自豪,我很是钦佩。日月无数次从妫水河畔升起,翻过玉皇阁的屋脊,落入大山深处。山的沉稳、水的柔韧,也养出了延庆人沉稳不虚浮的性格。他们知道,山不会凭空长出果子,地不会凭空带来收成。

离开时,我带走了十个火勺。我想让家里人也品尝的,不只是延庆火勺的焦香,更是这份由沉稳的山水和踏实的人心所共同焙烤出的,生活的本味。(李琳)

【来源:中国旅游报】


(美食责编:拓荒牛 )
标签:永宁火勺香
2025年11月25日 16:3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