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带娃时,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饭桌上刚端出热菜,还在吃辅食的宝宝,两眼放光,伸手就要抓,嘴里还“嗯嗯啊啊”地喊着,非要尝一口大人的饭。
看到娃那么馋,我们就心软了:“想吃就给一口吧,尝尝没关系”。
有的老人还会劝:“我们那时候的孩子,2、3岁就吃辣了,不也长得好好的?”
这时,我们难免还是会犹豫:娃能不能吃“大人饭菜”?几岁可以吃呢?

一:大人饭对宝宝的身体有啥影响?
很多人觉得,宝宝既然“想吃”,那就是“能吃”。
可其实,宝宝的身体,还没准备好接收大人饭里的“重口味”和“高负担”。
●首先是肠胃问题
宝宝出生时,肠胃还未发育完全,脆弱又敏感。
大人饭里常常放油、盐多,又添加酱油、辣椒,炒得香、煮得浓。
但这些对宝宝来说,太刺激了。
一点点重口味,可能就让娃肚子胀气、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呕吐。
●其次是肾脏承受不了
很多妈妈不知道,1岁以内的宝宝,每天摄入盐不能超过1克。
可一小勺酱油的钠含量,就已经远远超标了。
娃的肾脏还没发育成熟,排不出去这些“多余的盐”,时间久了,对肾脏是一种负担。
●再说咀嚼和吞咽能力。
虽然有些宝宝长牙早,但1岁多的娃,牙齿还没长齐,咀嚼力差。、很多肉类、蔬菜根本嚼不动。
加上动作协调能力还没跟上,稍微大一点的饭团、骨头渣,就可能噎住甚至呛到气管。
此外,大人喜欢的香辣、麻辣、重调料,对宝宝的味蕾也是种“污染”。
孩子吃惯了味重的饭菜,以后就不爱吃清淡食物,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二:娃几岁,可以开始吃“大人饭”?
我们常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宝宝到底要几岁,才能真正吃上“大人饭”?
其实,这不是一刀切的年龄问题,而是跟宝宝的发育、咀嚼能力、肠胃功能有关系。
但大致可以根据年龄段,来划分一下喂养节奏。
●6个月~1岁:以奶和辅食为主
这个阶段,是宝宝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
饭菜一定要软、碎、细,几乎不加盐,也不加调料。
辅食更像是训练宝宝咀嚼、适应食物的过程。大人饭、重口味、硬菜,这些都还不适合。
●1岁~2岁:过渡阶段
这个时候,宝宝开始对大人的饭感兴趣,想模仿、想参与。
一些软烂的米饭、面条、蔬菜可以吃,但调味必须非常清淡。
家里做饭时,可以先夹出来宝宝的一份,再加盐炒大人的。
像大块肉、坚硬蔬菜、重油重盐的菜,仍然要避免。
●2岁以后:可以逐步尝试全家一起吃饭
宝宝的牙齿、咀嚼、吞咽和肠胃功能都更成熟了,这时可以慢慢和大人“同桌吃饭”。
但前提是,全家的饭,也要尽量健康清淡一些。
别以为娃能吃辣、能啃骨头就是真本事,健康的饮食习惯,才是对身体的保护。

三:怎么做饭,娃才能跟着大人吃又不伤身体?
有些妈妈觉得,要让宝宝吃得健康,就得做一份大人饭、又做一份宝宝饭。
其实没那么复杂,只要掌握几个小技巧,一家人可以吃一样的饭,宝宝也吃得放心又开心。
①做饭前:提前分出来一份“宝宝菜”
炒菜或煮汤之前,把食材分两份:
宝宝那份先炒、先煮,不放盐、不放酱油、不放辣椒,做熟了夹出来装好。剩下再做大人的。
这样既保证了口味清淡,也省事。
②烹饪方式要温和
宝宝的食物,最好选择蒸、煮、炖、焖这些做法,既保留营养,又好消化。
少用煎炸、爆炒、熏烤的方式。
这些做法产生的高温油烟、焦化物,对宝宝娇嫩的肠胃是负担。
③食物软烂细碎,不硬不滑不黏
青菜要切小煮烂,肉类要剁碎炖烂,米饭煮软一点。
像胡萝卜、土豆、南瓜、瘦肉、鸡蛋、豆腐这类食材,对宝宝特别友好。

④少盐少油,能不加调料就不加
即使是2岁以上的宝宝,吃的饭菜,也应该清淡为主。
不要觉得宝宝吃得香,就是调料放得对。重口味吃多了,娃以后会越来越挑嘴,甚至会对清淡天然的味道没兴趣。
⑤全家饭同步调整,宝宝吃得更安心
与其单独给娃做,不如全家人都吃得健康点。
家里的饭菜都清淡一些,不光对宝宝好,对大人也是种养生。
特别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吃一样的饭,能给宝宝更强的安全感和参与感。
你家娃是多大吃大人饭菜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