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克娃娃菜卖1元!小火锅成“钱包刺客”,结账时才知有多坑

上周吃小火锅,3串丸子、一份青菜加几片合成肉,连锅底结账要78元!

这可不是个例,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现在小火锅平均客单价已涨到40~60元,20元以下的平价小火锅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的打工餐 “天花板”,如今怎么成了让人望而却步的价格刺客?

早年间,小火锅可是快餐界的六边形战士:便宜方便、不用社交,荤素主食齐全,二三十元就能吃到扶墙出,是打工人和学生党的治愈良药。

但现在的小火锅,体验越来越拉胯,价格却一路飙升。想吃点正经牛羊肉,得扫码单点29.9元一盘,结果还是拼接肉、

调料台堪比 “战场”,香菜蒜泥混作一团,调料瓶粘满酱料;店内环境更是一言难尽,高峰期汤底溢出没人擦,前桌残留的碗筷堆成山,服务员却迟迟不现身。​

菜量更是肉眼可见地缩水:土豆片从三四片变成一两片,方便面煮一份压根吃不饱。

曾经 “正餐品质、快餐价格” 的优势彻底消失,如今五六十元只能吃个半饱,想吃饱得七八十元,再加十几块都能去吃海底捞,起码卫生和服务有保障。

红餐大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2024年小火锅行业人均消费60元及以下的门店占比超60%,其中40~60元区间占27.3%,客单价逐年攀升,快餐品质却配不上正餐价格。​

小火锅涨价,离不开品牌 “带头冲锋”。当年的 “穷鬼火锅代言人” 呷哺呷哺,靠着一人一锅的高性价比模式迅速崛起,2014年成为小火锅第一股。

但上市后盲目品牌升级,2011年35.2元的客单价,到2022年涨到63.9元,累计涨幅约81%。

结果老顾客因涨价流失,中高端群体又看不上其体验,陷入营收下滑、市值跌去90%的恶性循环,成了行业反面教材。​

有了呷哺的教训,其他品牌不敢明着涨价,转而玩起 “套路计价”

借鉴麻辣烫按斤称重的模式,小火锅推出按签、按盘收费,表面上一串两三块不贵,实际暗藏玄机:20克娃娃菜卖1元,比市场价贵4倍;0.5元一包的华丰方便面,店里能卖到2元。

还有按人头收费的自助小火锅,宣传的牛羊肉、海鲜要么限量要么压根没有,网友吐槽 “麻辣烫是称重刺客,小火锅是签子刺客”,结账时总有意外 “惊喜”。​

更关键的是餐饮巨头入局,让小火锅赛道卷成 “红海”。

近两年中高端餐饮竞争激烈,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纷纷下沉:海底捞开出人均30元的费派真鲜小火锅,收购举高高小火锅;杨国福也上线59.9元一位的小火锅门店。

巨头看中的是小火锅标准化高、翻台快、人力成本低的优势,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小火锅企业超2.2万家,近两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8%。​

但资本入局后,消费者体验并未提升。新开的小火锅起步价普遍五六十元,直追正餐,食材却不断缩水,服务能砍就砍。

原本几万块就能起步的夫妻店,如今加盟品牌需几十万启动资金,还得统一装修、走总部供应链。

行业调研显示,小火锅店回本周期延长,一年内关门的门店超三成,部分商家为降成本,进一步压缩菜品和服务,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小火锅天生是下沉市场的产物,六成以上消费群体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打工人和学生党,性价比才是核心竞争力。回顾其20多年发展史,但凡盲目高端化的品牌,基本没好下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菜品质量、服务体验和性价比,但现在多数小火锅在这三方面全面 “塌房”:价格翻倍,体验却降级;食材充斥 “科技与狠活”,服务形同虚设。​

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要么选更便宜的冒菜麻辣烫,要么加点钱吃正餐火锅。其实大家不是吃不起火锅,而是不愿为缩水的体验和虚高的定价买单

小火锅的初心是用热气腾腾的饭菜治愈打工人,若只剩 “价格刺客” 的标签,只剩踩雷、割韭菜的吐槽,这场热闹迟早要散场。​

曾经的打工餐福音,如今成了负担。希望小火锅行业能明白:高端化不是涨价的借口,只有守住菜品、服务和性价比的底线,才能留住消费者。

你上次吃小火锅是什么时候?觉得值吗?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