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沙县小吃在街头巷尾到处是那种黄底红字的招牌,一碗拌面加个扁肉,就能填饱肚子,花不了几个钱。那时候觉得它就是国民级别的快餐,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可最近几年,情况变了样。根据一些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沙县小吃店就关了差不多3000家。曾经门店数量接近10万家的巨头,现在吃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不少人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沙县在福建省三明市那边,本来就是个小地方,靠着闽江支流,历史上是个商贸集散点。当地人从小就会做些小吃,像是拌面、扁肉、蒸饺这些,简单实惠。90年代初,沙县流行一种叫标会的互助借贷,大家凑钱形成资金池,谁有急事儿比如结婚盖房,就能借用。
结果,90年代中期,好些标会出问题,会长卷钱跑路,很多人欠一屁股债。没办法,只能外出打工。不少人就带着家乡的手艺,到福州、厦门这些城市摆摊卖小吃。最早的摊子特别简陋,就三种东西:拌面、扁肉、茶叶蛋。成本低,味道还行,一碗面一块钱,就能卖出去好几百碗。那时候日入五百块,月入上万,在90年代算得上不错的收入。
赚到钱的人开始还债,慢慢从摊子升级到门店。1996年,外出做小吃的沙县人有一万多,到1999年翻倍到两万多。门店多了,口号也出来了:“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菜单从三种扩展到几十种,像是鸭腿饭、牛肉汤、小炒这些。炖汤用中草药,像是海带排骨汤解暑,牛鞭汤补身。价格实惠,十几块就能吃一顿。

沙县小吃就这样从福建走出去,遍布全国。政府也帮了大忙,从1997年开始,成立了小吃同业公会和餐饮协会,编教材培训人,还鼓励200多名乡镇干部停薪留职去开店。当年就设计了统一Logo,一个大嘴吃方的图案。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从散兵游勇变成有组织的管理。数据上看,到2016年底,沙县有超过6万人开小吃店,每四个沙县人里就有一个干这个。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比全国平均高不少。很多人靠这个买房,沙县房产七成是这些开店的人买的。
巅峰时候,2019年的沙县小吃,全国门店接近10万家,是肯德基的13倍。甚至走出国门,2018年11月,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开了分店,开业三小时就卖光关门补货。在日本、法国、荷兰这些地方也有店。一天能卖1500个包子。为什么这么火?一是便宜实惠,二是门槛低,沙县人会做,出去就能开。三是时代因素,90年代到2000年代,外出务工潮大,大家到城市先解决吃饭问题,沙县小吃正好填这个空。加上政府推,组织化发展,品牌效应起来了。
但好景不长,从2020年左右开始,沙县小吃开始走下坡。2021年上半年关3000家店,不是个例。2022到2023年,据说关了更多,累计上万家。吃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第一,外卖平台的冲击。现在大家点外卖多,沙县的拌面、饺子这些讲究现做现吃,刚出锅热乎乎的,面条有劲道,汤汁鲜。放半个小时送到,凉了软了,味道差远了。

在北京,有近2000家沙县店,但外卖平台上评分超4分的几乎没有。门店最多的也就几十单一天。第二,价格涨了。原来扁肉3块钱一碗,现在8块,鸭腿饭17块,吃两份都不饱。成本涨了,房租、人工、水电都贵,但顾客觉得不值。第三,加盟费和开店成本高。正规沙县店加盟费20万起步,省会城市39万,比兰州拉面、螺蛳粉贵近两倍。疫情一来,餐饮业难做,投几十万进去,很多人赔本。
这就引出第四个问题,假店太多,品牌乱了。野店各自为政,采购食材随意,为了省钱,用料不讲究。食品安全出事频发,有人吃出问题,就不去了。而且顾客不分真假,吃坏了就觉得沙县小吃不行,再也不吃。第五,缺乏创新和升级。菜品几十年不变,传统配方是好,但现在年轻人追求新奇、健康。沙县的油重口味多,健康理念流行,大家更爱轻食、低卡的东西。而且装修也老土,从开业就不变,黄墙红字,看起来像上世纪。
不过,沙县小吃也没完全凉。2023年后,门店数回升到8.8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集团推标准化,建供应链综合体,集展示、配送、直播一体。上游布局东南亚,出口增长。部分店延长营业到凌晨,加啤酒卤味、奶茶,吸引年轻客人。海外扩张继续,2025年5月,沙特利雅得店开业,生意也不错。台湾旗舰店也开了,融合两岸元素,开发新品。

因此,中国小吃多,兰州拉面、柳州螺蛳粉也火过,但沙县靠政府和民间合力,规模最大。衰落在于没及时改变,市场要创新、标准化、健康化。希望它能学学肯德基,标准化走出去,做成中国快餐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