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糖尿病,第一反应是“少吃糖就好了”。这像把大海中的风暴归结为一阵浪花,过于简单。古语有云:“病由内生”,中医把眼光放在整体—脏腑、情志、饮食与生活方式的长期失衡上。下面讲的四个“根源”,更像是埋在土里的种子,时间一久才会长成病灶。

其一,脾虚为本。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长期奔波、饮食不节、偏食冷饮,脾气虚弱,水湿困阻,容易出现食后疲倦、腹胀、大便黏滞等。现代可对应代谢功能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差。针对脾虚,温和调养比一味禁糖更关键:规律饮食、少喝冷饮、适当粗细搭配,再配合健脾的食物和适度运动,都有助于稳住“根基”。

其二,肝气郁结。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息息相关,长期情绪压抑、忧郁或烦躁,会使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血糖波动。古人言“怒伤肝”,非虚言。实践中,情绪调节——散步、太极、与朋友畅谈,甚至简单的深呼吸,都比盲目节食来得实在。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或中医疏肝方剂,配合现代治疗更稳妥。
其三,湿热内蕴。饮食油腻、甜腻、夜宵频繁,生活作息紊乱,体内“湿热”积聚,表现为口苦口粘、舌苔厚腻、体重增加,往往伴随胰岛负担加重。中医讲求去湿清热,但不是一味寒凉,而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少油炸、少烈酒)、增加有益肠道的食物(如薏米、绿叶蔬菜、适量粗粮)和适量运动,慢慢疏通体内的“湿气”。

其四,肾气不足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肾气和精气有自然衰减,代谢能力随之下降,出现乏力、腰膝酸软、夜尿多等。这里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早作保养:保证充足睡眠、不过度劳累、适当力量训练,可以减缓代谢能力的进一步下滑。中医常说“治未病”,不是恐惧衰老,而是用心生活。
说到这里,不妨听个小案例:老李退休后天天两点一线,爱吃甜点却又总是心事重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医生不是当场判定罪犯为“糖”,而是帮他从作息、心情、饮食和体力四方面调整。半年后,他的血糖和精神状态都改善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糖只是结果之一,真正的重要是找到长期作用在身体上的那钥匙。

最后要说的是,既不要把糖完全妖魔化,也不要把中医当作万能钥匙。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需要辨证施治、个体化方案: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情绪管理、按医嘱随访。若已有明显异常,应及时就医,结合现代医学检测和中医调养,循序渐进地调整生活方式。记住一句古话:防微杜渐,方能保健有道。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