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乡风民俗
重阳到 蒸米糕

九月九,吃米糕。(IC photo供图)
○董青春
在苏北老家,每年重阳节前后,新稻子收割进仓了,家家会用刚加工出来的新米磨成米粉蒸米糕。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新米糕既可当作孩子们的零食,又可作为平时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八月割水稻,九月重阳到,家家蒸米糕,去把外婆瞧。”小时候我们几乎都唱过这首童谣。
每年水稻晒干后,母亲便会装上一两个蛇皮袋送到村头加工厂脱粒。过几天,将装入新米的竹箩浸泡到小河里淘净,再放到阳光下晾晒,干爽后再送入加工厂磨出米粉,蒸米糕的原料便准备好了。
米糕要用煤炉蒸。待煤炉燃旺后,放上加水的钢筋锅,锅内摆上竹篾与茅草特制的蒸笼,里面盛着装满米粉的“糕甑子”。做米糕的模具,木头制成,每只底部有四五个小孔,四只码成一摞,一摞熟了从蒸笼里取出,再将另一摞放入笼中,每次一个蒸笼里可以放三摞糕甑子。
蒸米糕时,我就喜欢坐在煤炉旁,看着母亲忙碌。母亲将干米粉放在脸盆里,边少许地加入水,边用手搅和着;加水可是技术活,米粉既要潮湿,又不能黏到一起,水量要恰如其分。拌好的米粉,被小木铲子铲进一只只糕甑子里,稍微压实后,用小木片轻轻刮平表面,四个一摞码好,循环放入蒸笼中。蒸好的第一锅米糕,母亲总是先用来“打发”嘴馋、围观在旁的我们。只见她在一只只冒着热气的米糕上放点白糖,两只两只脸对脸合上包入干净的毛巾里,用手掌用力地压一下,便成了一块块糕饼,我和小伙伴们每人拿着一只,雀跃着跑出灶房。
乡亲们蒸米糕,每家都会准备一些玫红色的颜料,俗称“洋红”。米糕蒸熟出笼,在每摞最上面点三点“洋红”,好似米糕面庞上的“吉祥痣”,更增添了一份喜气与欢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米糕曾是乡亲们招待客人、看望老人的常见礼品。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泡上几块新米糕,放入几小勺白糖,称之为“喝糕茶”;亲戚朋友喝着糕茶,感受着主人家的热情,心里会觉得暖洋洋的。晚辈看望长辈时,也会带上几斤新米糕,寓意高寿,有祝福祝寿的意思。每年除夕晚上,母亲会在盘子里放上一摞米糕,虔诚地供奉在灶台上,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保佑全家人四季平安。待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母亲早早地起床烧水泡糕茶,全家人围坐一桌,相互说着“步步高升”“平安如意”等吉利话,其乐融融,欢度着温馨甜蜜的时光。
又到九月九重阳节,正是老家乡亲们蒸米糕的季节。身在异地他乡,我仿佛闻到了远方村庄里飘溢着的新米糕的香味,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在煤炉边腾腾热气里忙碌的身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