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体重调节是个复杂的“身体系统工程”,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体重差异,60%-70%都和遗传有关。对于天生偏瘦的人来说,有7类身体机制在维持低体重中起了主要作用。
我们的代谢能力和基因直接相关。比如和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功能有关的UCP1、PPARGC1A基因,不同人的基因版本有差异,会直接影响能量消耗。有些携带特定FTO基因的人,静息代谢率比普通人高15%-20%,相当于每天多烧200-300千卡热量——所以同样吃一样多的东西,他们更容易保持低体脂。
每个人的肠胃“工作节奏”不一样。比如有些人肠胃传输时间不到2小时(比正常人快),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率会降低18%-22%;他们的肠道菌群也有特点——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超过1.5,这会影响短链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减少营养吸收。如果胃排空速度超过每分钟4次(比正常快),蛋白质的吸收率还会下降25%左右。
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代谢的“关键开关”。比如游离T3(甲状腺激素的一种)处于正常范围的高值(超过4.0 pg/mL)时,细胞里的线粒体数量会增加28%;有些亚临床甲亢的人(TSH在0.1-0.4 mIU/L之间),静息代谢率会提高12%-18%,年轻人这种情况更明显。但要注意,如果TSH持续低于0.01 mIU/L,得赶紧查是不是病理性甲亢。
胰岛素负责把葡萄糖送进细胞里供能。有些人的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活性低,会让GLUT4(负责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的工作效率下降35%-40%。这样一来,吃多的碳水只有45%能变成肌糖原存起来(普通人是65%),剩下的能量会通过其他途径消耗掉。而且他们的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比普通人低22%,所以需要多吃点蛋白质。
长期压力大的人,夜间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会比正常峰值高1.5-2倍。这会让身体对瘦素(管饱腹感的激素)的敏感性下降28%,所以可能吃得多也不胖。但要小心,他们的内脏脂肪可能会增加15%-20%,最好同时测测腰臀比和体脂分布。
大概25%的人有明显的“非运动热量消耗(NEAT)代偿”——吃多了的时候,哪怕不运动,每天也能多消耗400-600千卡。这和肌肉里的线粒体解偶联蛋白有关,具体表现就是爱抖腿、踱步,或者身体微微震颤来多产热。
如果是天生偏瘦想增重,可以试试这些营养方法: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查:
建议做甲状腺功能(包括TRAb)、糖耐量、胃肠传输时间检查,还有营养评估(用MNA-SF量表)。如果BMI低于17.5,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营养,6个月内体重达标的概率能到82%。
总的来说,天生偏瘦的人大多是因为遗传、代谢、消化等身体机制在起作用,只要不是突然变瘦或有不舒服的症状,不用太担心。生理性消瘦的人想增重,只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慢慢就能达到目标。如果出现预警信号,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帮忙,排除病理性问题。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