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锅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锅底”早已不只是味道的战场,更是品牌洞察消费趋势、构建场景体验的关键入口。近年来,番茄锅凭借其酸甜兼容的口感和健康属性,从传统辣味的包围中突围,成为年轻消费者热衷的锅底选择之一。据《2025年轻人「火锅」报告》显示,番茄锅已跻身“年轻人欢迎锅底”前三,成为行业细分增长的重要引擎。
火锅进入“多味时代”
番茄锅成口味破局者
中国火锅市场近年来持续扩容,但竞争格局已从单一味型转向多元融合。随着消费群体年轻化、需求多样化,“辣不再是唯一主角”,番茄、菌菇、骨汤等非辣锅底逐渐从“陪衬”走向“核心”。番茄锅的崛起,与其广泛的口味适配性密切相关:其酸甜口感不仅契合女性、家庭及年轻群体的偏好,还具备开发饮品、小吃等衍生品类的潜力,成为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行业数据显示,仅海底捞一家企业,2024年番茄锅销量已突破7000万份,带动番茄全品类采购总量超7万吨。番茄锅的流行,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更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为国内番茄种植业带来新增量。
成都人与番茄锅:
当“不辣”成为新潮流
作为川菜重镇,成都常被贴上“无辣不欢”的标签。然而,数据表明,番茄锅在成都市场备受青睐,据海底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都门店运营之初,番茄锅意外颇受欢迎,“顾客到店也喜欢先喝碗番茄汤,番茄锅便成为了我们的主推锅底。”来自海底捞方面的数据显示,2024年番茄锅在成都市场销售量超过112万份,接近六成的成都用户在海底捞选择点单番茄锅。这一现象打破了外界对成都饮食文化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城市消费结构的深层变迁。
事实上,川菜文化的内核本就是“百味调和”。番茄锅在成都的流行,既是本地消费者对口味的主动拓展,也是城市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一位本地文化观察人士指出:“成都正在从‘辣味符号’走向‘味觉共和国’,年轻一代更敢于尝试非传统口味,这为品牌提供了细分市场的机会。”
从“吃火锅”到“玩火锅”
场景融合带动消费链延伸
近日在成都落地的一场番茄主题市集,可作为观察当前餐饮场景创新的典型案例。各类特色市集、番茄火锅试吃点、艺人户外直播互动…10月17日至19日在成都东郊记忆·成都舞台,一场以“番茄锅和ta的朋友们——全国番茄锅迷Hi番派对”为主题的派对活动举行。
活动通过整合“6斤番茄捞力挑战”“超级幸运番刮刮乐”等互动游戏,美甲、蔬菜玩偶、变脸彩绘等摊位市集,邀请主持人刘维、多档热门综艺高人气嘉宾唐九洲、何运晨、李晋晔,演员林子烨以及电竞冠军刺痛等内容,将单一的餐饮消费延伸为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商旅体融合趋势下的典型样本。此活动作为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海底捞不仅推出专属熊猫消费节套餐带来味觉体验,更通过“票根经济”联动赛事、演出、景区等多个消费场景,据悉,持“川超”、演唱会、脱口秀、景区、展览的票根,到四川海底捞门店消费,即可享受菜品 88 折优惠,推动“一张票根”串起“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业内分析认为,“火锅+”正在成为品牌拓展场景边界的关键策略,通过融入市集、音乐节、文创园区等空间,餐饮品牌逐步转型为生活方式内容的提供者。
番茄锅从一款锅底成长为一种文化符号,背后是消费逻辑的深刻变迁:消费者不再只为饱腹而来,更为体验、为认同、为共鸣而来。当火锅品牌开始通过主题派对、跨界联动、业态融合等方式打造内容场景,它们所经营的已不仅是餐饮,更是一种连接情感与消费的生活方式。餐饮竞争,从来都不是口味的单点比拼,而是场景力、内容力、连接力的系统较量。在成都这片融合与创新并存的土地上,番茄锅的演变或许只是火锅行业进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