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作用关键——维持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我们尝出食物的味道,都离不开它。如果体内锌不够,生理功能会悄悄出问题。据研究,全球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锌摄入不足,这种“隐形缺营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膳食纤维会和锌结合成难吸收的复合物,降低锌的利用率。比如全谷物的锌吸收率只有动物性食物的三分之一。长期严格素食又没补充营养的人,锌摄入量可能不到推荐量的60%;极端减肥的人因为吃的种类太少,也容易缺锌。
靠静脉输液(全胃肠外营养)维持营养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补锌。临床数据显示,如果输液里没加锌,体内储备4-6周就会耗光,还会出现脱发、皮肤病变等症状,所以营养师通常会把锌纳入常规补充方案。
食品精加工会让锌大量流失——比如小麦做成精白面,锌损失率达75%。碳酸饮料里的磷酸盐会和锌结合成难吸收的盐,进一步降低吸收效率。这些现代饮食特点,慢慢“消耗”着我们的锌储备。
缺锌的早期信号是味觉变弱,吃什么都没味道;接着伤口愈合变慢,皮肤、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指甲出现白斑或横竖纹路也可能和缺锌有关,但不是绝对的;免疫力下降会导致反复感染,青少年还可能生长发育迟缓。
动物性食物的锌吸收率高(30%-40%),每天最好吃2-3种高锌食材,比如贝类、红肉、坚果、小麦胚芽等。植物性食物可以通过发酵、发芽提高锌的吸收——比如全谷物发酵后,锌吸收率能提升40%。
维生素C能促进锌吸收,补锌时可以配点富含维C的食物(比如橙子、青椒)。但要注意,钙、铁会和锌“抢”吸收——同时吃含钙食物,锌吸收率会降25%,所以高铁、高钙食物最好和高锌食物分开吃。
确诊缺锌的人要在营养科指导下阶段性补充,一般补8-12周,期间要定期查血清锌。补多了会干扰铜等微量元素代谢,每天补充量别超过推荐摄入量的2倍。
孕期女性锌需求量增加50%,每周可以吃2-3次海产品;健身的人因为出汗多,锌流失增加,要适当多补;儿童挑食可以用营养强化食品辅助,但得先问专业人士。
要避开这些误区:比如“吃生蚝能快速补锌”——生蚝的锌还是要消化吸收,还可能有重金属污染风险;“补锌能长高”——身高需要多种营养协同,光补锌不够。最好定期做营养评估,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微量元素异常。
营养科专家建议,成年人每两年做一次全面营养评估。如果老是乏力、免疫力下降,要重点查包括锌在内的微量元素。其实只要优化饮食结构、合理补充营养,就能有效预防锌缺乏的风险。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