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岁的大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突然走了,这事儿谁听了不觉得心头一震?赵晗,云海肴的老板,北京城里把云南菜做得出名的那个人,心脏突然出了问题,人就这么没了。钱赚得再多,身体垮了,一切都白搭。
赵晗这辈子,走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个硕士,多少人眼红的文凭,毕业后却没去找什么体面工作。父母攒了30万给他买房,他却拿这钱跑到北京胡同里,摆摊卖云南菜。
那会儿,摆摊卖菜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丢脸的事儿。朋友劝他,同学笑他,可他就是不吭声,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让北京人吃到正宗的云南味儿。他从云南老家请来厨师,连食材都从老家运,觉得只有那片水土的味道才地道。
小摊子慢慢有了名气,赵晗没满足。他盯着菜单上的一碗小锅米线,反复琢磨,最后这碗米线成了店里的招牌。谁能想到,一个小摊子能变成全国连锁的大饭店?
生意做大了,赵晗还是低调。他拿了投资,却没四处吹嘘,而是跑去云南大山里找食材。从野生菌子到米线的米,他都亲力亲为。北京、上海的商场里,酸笋的香味飘得到处都是,他的店一家接一家开了起来。
到了2019年,云海肴在全国有了100多家店。从北到南,云南的味道就像撒开的咖啡豆,落在了每个城市的餐桌上。餐饮行业再热闹,他也没再向外借一分钱,靠自己把生意做稳了。
2020年,疫情来了,饭店生意不好做,很多人家连饭都吃不上。赵晗没闲着,把400多个员工送到超市帮忙,还把店里的桌子改成送餐的流动厨房。这招儿真管用,后来不少饭店都跟着学。
可生意大了,麻烦也多。2024年,新加坡的分店出了食品安全问题,100多人进了医院。这事儿让赵晗焦头烂额,赶紧飞过去处理,出国的路也暂时被堵住了。
他没被这些事吓倒。他带着团队跑遍云南山区,把野生的山茅野菜变成了餐桌上的菜。赵晗心里清楚,这棵“树”长得慢,但根扎得深,迟早会开花结果。
可惜,他没能等到今年昆明的冬樱花开。朋友梁优,另一个在北京开饭馆的人,写了句话,说下辈子冬樱花开了,再给他唱歌。赵晗这辈子,活得就像他那碗小锅米线,简单里藏着20年的心血。
他走了,店还在。全国140多家云海肴的灯光,像140多个小月亮,照着那些在外打拼的云南人。每个走进店里的客人,闻着菌子香气,都会想起赵晗,这个把云南味儿带出大山的人。
这故事还没完。赵晗走了,但他的那股子精神还在。以后吃着云海肴的米线,你会想到啥?是那碗汤的香气,还是那个为了一碗米线拼尽全力的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