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娜
在曲阜,时间不在钟表里,在银杏叶落下的簌簌声里,在琅琅读书声里,在一筷一勺的敬意里——慢慢,熬成了日子的模样。
清晨, 万仞宫墙在薄雾中渐显轮廓,孔府菜后厨的灶火已悄然燃起。锅中水沸,蒸气氤氲,一道“神仙鸭子”正隔水慢煨,三炷香燃尽,恰是火候最妙之时。这不是寻常的烹饪,而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一种对“礼”的恪守——不早一刻,不晚一分,如君子之约,如圣人之言。
孔府菜,是我国传承两千多年的官府菜系。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靠江湖豪气立名,亦不凭市井烟火取宠,而是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魂,将儒家伦理、礼乐秩序、家族温情,一并煨进锅中、盛入盘里。每一道菜,都是一封写给祖先的家书,也是一曲献给生活的礼赞。
世人常道孔府菜“贵”,因其曾以燕窝、鱼翅入馔,接待帝王的“满汉宴”更需百道佳肴、银器列阵,尽显豪门气派。可细究孔府菜的精髓便知:它的“贵”,从不止于食材之珍——更在对普通食材的极致用心,在以食载礼的文化传承,这份藏在细节里的诚意,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道“阳关三叠”,是将鸡脯肉等砸成肉泥,加入调料后,用嫩白菜叶分隔成三层叠合,再入油锅炸制而成。它酥香脆嫩,原是为送别故人而设——古时曲阜士子远行,家人以此菜饯行,愿其如阳关三叠之曲,情深意长,步步生莲。
一盏“诗礼银杏”,取孔府诗礼堂前古银杏白果(现用同品种优质白果保护古树),经预处理去涩后,以猪油、蜂蜜、冰糖慢熬收汁,入口清润如诗。它源自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诗礼堂前两棵古银杏仍枝繁叶茂,见证孔氏“诗礼传家”祖训。这道菜借银杏“长寿安康”之意,将家风融入味觉,成孔府宴中家族文化符号,在一辈辈灶火与碗筷间,既传美味,更将“诗礼”教诲与家族温暖代代传承。
孔府菜的精妙,更在于它既能登大雅之堂,亦能入寻常烟火。
在孔府菜中有一道经典素菜——将绿豆芽掐去根部(仅保留嫩茎),以清油快炒,脆嫩清爽。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小炒,实则是孔府“粗菜精做”的典范。据传,乾隆赴曲阜祭孔,曾品尝过孔府豆芽,对其“化平凡为精致”的口感赞不绝口。
孔府厨师代代相传一句核心烹饪理念:“粗菜细做,细菜精炒”。于是,连春日香椿都能经腌渍发酵,制成四季可食的“椿芽咸菜”;寻常豆腐更可雕饰塑形,搭配高汤煨制,成为宴席上的“一品豆腐”,既承载着对天地的敬意,也抚慰着人心。
今年春节前夕,曲阜三孔景区推出“品孔府味道、烹文化年菜”活动,录制“诗礼银杏”“阳关三叠”等十道菜肴的教学视频,市民在家即可复刻。孔府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凡银介绍,“阳关三叠”讲究蛋皮煎香、鸡肉茸上劲,本是饯行时表平安祝愿的菜肴,入年夜饭又添辞旧迎新之意。一位朋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做的“阳关三叠”,配文:“第一次做,蛋皮摊得不够匀,三层馅料没裹紧实有点露馅,但孩子说,这是他吃过最有‘家味’的菜。”
那一刻,我们与孔府菜重逢:它从未高居庙堂。它一直在等,等我们慢下来,等我们把“礼”还给餐桌,把“敬”还给食物,把“情”还给家人。
在这个速食时代,我们吃得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知味。而孔府菜提醒我们: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修行。
一箸入口,当思来处;一汤入喉,当念亲恩;一席家宴,当守礼序,亦当有爱。
千年曲阜,一席孔府。它不喧哗,却自有声;不张扬,却自厚重。它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我们:
真正的中国味,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以食载道,以味传家,以礼敬人,以爱养心。
吃一口孔府菜,便是与孔子对坐,与祖先对话,与那个愿意为一道菜慢熬三时、细究五味的自己,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