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煲仔饭香飘街巷,外地却没人吃?4个原因让人无奈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广东煲仔饭,香喷喷的米饭,配上腊肠、鸡肉,再来点酱油,端上来时还滋滋作响,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可这道广东人爱到骨子里的美食,咋就走不出广东呢?我在广州生活那几年,吃遍了大街小巷的煲仔饭,觉得这玩意儿简直是人间美味。可一离开广东,全国跑了不少地方,愣是没见着几家正宗的煲仔饭店。这是咋回事儿?后来跟一个干了30年的老厨师聊了聊,才明白这煲仔饭想“出省”有多难。

先说口味这事儿。广东人吃煲仔饭,喜欢那种咸中带点甜的味道,腊肠的香气混着米饭,入口顺滑又不腻。广东人吃得开心,可外地人就不买账了。比如湖南、四川的朋友,嘴馋的是辣椒,煲仔饭那甜甜的腊肠和清淡的口感,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怪味”。有一次我在长沙出差,点了个煲仔饭,旁边桌的哥们儿吃了一口,皱着眉头说:“这饭咋甜不拉几的?”福建、浙江那边的人,饮食也偏清淡,可他们对煲仔饭的酱油味和甜味也不感冒,觉得吃着“别扭”。口味这东西,真是众口难调。

再说价格。广东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一碗煲仔饭23块起步,稍微加点鸡腿、排骨,30块往上走,当地人吃得起,也愿意花这钱。可在外地,这价格就有点“劝退”了。拿东北举例,10块钱能买一盒饭,里面菜多得数不过来,还有肉有汤。煲仔饭呢?一小锅饭,量少不说,价格还贵,外地人算算账,觉得不值。谁会花30块吃一碗饭,旁边还有更便宜的快餐可选?价格高,竞争力就弱了。

食材也是个大问题。煲仔饭要好吃,离不开广东本地的原料。比如广式腊肠,香味浓郁,口感独特,外地市场上虽然也有腊肠,可味道总差了那么点火候。用外地的食材做,味道不正宗,广东人吃了都要摇头。可要是真从广东运食材,成本哗哗往上涨。开个饭店,食材成本高了,饭菜价格也得跟着涨,顾客更不愿意掏钱。两头为难,饭店老板也犯愁。

做煲仔饭的手艺,更是个硬坎儿。别看就一小锅饭,里面门道多着呢!火候得拿捏得准,米得泡得透,锅得翻得巧,不然不是糊了就是夹生。听老厨师说,做煲仔饭得练好几年,光是看火的功夫就够呛。外地厨师没这经验,学起来费劲,做出来的饭不是硬邦邦,就是水太多,吃着没那味儿。技术这关,拦住了多少想做煲仔饭的店。

时间也是个麻烦。煲仔饭讲究现点现做,端上来热乎乎才好吃。可这现做,得等!运气好20分钟,生意火爆得等40分钟。广东人吃惯了,愿意等这口鲜。可外地人没这耐心,吃饭就图个快,哪有空等半小时?尤其在大城市,节奏快,大家宁愿吃个快餐,填饱肚子就走人。煲仔饭这慢工出细活的节奏,到了外地就有点“水土不服”。

再说市场这块儿。广东人爱煲仔饭,不光是味道好,还有种“家”的感觉。小时候,家里人围着桌子,吃着热腾腾的煲仔饭,聊着天,那画面别提多温馨。广东人吃煲仔饭,吃的是情怀。可在外地,没这文化根基,大家对煲仔饭没啥感情,纯粹当个普通饭菜。没感情,吸引力就差了,谁会专门跑去吃一碗“陌生”的饭?

还有个问题,煲仔饭的“地盘”太小。广东的餐馆,煲仔饭是招牌,店里环境也讲究,坐下吃着舒服。可外地餐馆,空间小,装修也简单,煲仔饭端上来,感觉就像普通快餐,没啥特别。加上外地人本来就不熟悉这道菜,吃一次觉得没啥稀奇,下次就不来了。市场接受度低,饭店自然也不敢轻易尝试。

广东的餐饮文化,也给煲仔饭加了层“保护壳”。广东人爱吃新鲜,讲究食材当季,做法地道。煲仔饭这道菜,带着浓浓的广东味,融进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可到了外地,饮食文化不一样,煲仔饭的“广东味”反倒成了“外来户”。想让外地人接受,得改口味、改做法,可一改,煲仔饭就不“正宗”了,广东人又不乐意。两头不讨好,推广就更难了。

想想咱们的家常菜,哪道不是带着地方的味道?广东的煲仔饭,就像四川的麻辣烫,东北的大乱炖,离了“老家”就少了那股子亲切劲儿。煲仔饭走不出广东,不是它不好,而是每个地方的胃,都有自己的“心头好”。你说,煲仔饭能不能在外地火一把?还是说,它就适合在广东的街头巷尾,继续冒着热气,温暖本地人的心?这个问题,留给咱们一起琢磨吧。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