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老巷口蹲到鸡排哥的那天,我才算get到“烟火气”的真正打开方式。它不是美食博主镜头里加了十层滤镜的特写,而是油锅边泛着油光的旧围裙,是能穿透人潮的大嗓门吆喝,是专门给学生留鸡排的小温柔。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细节,比任何花里胡哨的网红营销都戳心,难怪大家愿意为6块钱的鸡排而排2小时的队。
去之前我还琢磨,“顶流摊主”总得有点架子吧?结果挤到摊位前一看,48岁的李师傅跟楼下修鞋的大叔没啥区别。深蓝色围裙洗得发白,右手捏着长筷子在油锅里翻鸡排,动作溜得像开了倍速,热油“滋滋”响着裹着肉香,隔着老远都能勾着人的馋虫。他一边给鸡排撒孜然,一边跟排队的大爷唠:“您今儿来晚啦,特辣的就剩最后一块,给您多搁点芝麻”,三言两语就把等待的烦躁给冲没了。
我在旁边蹲了半小时,发现他是真“牛”。几十人的队伍,谁要甘梅味、谁不吃辣,全靠脑子记,连个小本本都不用。有个小伙子想插队,刚往前凑就被他点破:“兄弟,你刚在巷口买了瓶可乐吧?前面还有八位呢,按顺序来才有意思”。说得小伙子脸都红了,乖乖退了回去。
最戳我的是他对学生的“特殊照顾”。下午4点25分,离去学校门口出摊还有5分钟,哪怕面前还排着十多个人,他也准时收拾调料罐。有顾客不解:“多卖几块再走不行吗?”他擦着汗笑着说:“跟娃儿们说好了放学就来,不能让他们等急了”。更暖的是,学生买鸡排只要5块,比旁人便宜1块,他说这话时声音压得低低的,像藏着小秘密:“我家娃儿也这么大,知道他们零花钱少,这1块钱能多买根冰棍,值!”
后来跟帮忙的“鸡排嫂”聊才知道,这份实在是刻在骨子里的。二十多年前李师傅下岗后,开过饭店、卖过羊肉串,最难的时候连房租都凑不齐,却从没在食材上糊弄过。“那时候卖羊肉串,就算只剩最后一串,也得是新鲜的,他说砸了招牌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现在火了,每天直播人气好几万,有人劝他开连锁、接代言,他全拒了:“我就会炸鸡排,别的干不了,要是为了赚钱降品质,对得起排队的人吗?”
采访快结束时,一位阿姨排了俩小时队,结果最后一块鸡排刚被买走。我还以为阿姨要吐槽,没想到李师傅从抽屉里掏出袋自己做的红薯干递过去:“实在对不住,让你白跑一趟,这个你拿着尝尝,明天早点来,我给你留一块”。阿姨笑着接过来:“我不是为了吃鸡排,就是想看看你这人。听街坊说你实在,果然没让人失望”。
走的时候暮色已经漫过巷口,摊位的灯亮了起来,“鸡排哥”三个红字透着股暖意。我突然想通,大家愿意为6元鸡排排队两小时,根本不是因为鸡排多特别,而是李师傅把“真心”炸进了每一块鸡排里。是4点半准时去学校的三轮车,是给学生少收的1块钱,是二十多年不掺假的手艺,更是对每个顾客的尊重。
现在网上总说“流量密码”,可看完鸡排哥才懂,真正的流量从来不是算法给的,而是用人心换的。就像巷子里排队的人说的:“吃的是鸡排,暖的是心”。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实在,才是最动人的生活本味,也难怪他能火得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