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方便面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速食救星”,无论是在绿皮火车上,还是在大学宿舍的深夜加餐中,方便面绝对是充饥首选。
可多年后的今天,超市货架上的方便面琳琅满目,我们却再也提不起兴趣,甚至半年都不会碰一次,这种心态的转变,藏着中国方便面市场的起落。
2013年它创下462.2亿包的年销巅峰,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34包,到2024年,方便面消费量跌至438亿包,2020—2023年,3年消费量就减少40亿包。
就连行业龙头康师傅,2024年方便面业务营收也少了3亿元,按每包3元算,相当于一年少卖1亿包,曾经的“国民零食”,为何渐渐被市场冷落?
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厂花大价钱从日本引进生产线,推出国内首款批量生产的方便面“快乐方便面”,还特意加入鸡蛋提升口感。
本以为能一炮而红,结果200万包全砸在了手里,倒不是消费者不买账,而是当时的方便面太超前,1.5元一包的价格,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
直到1991年,中国台湾商人魏应州的一次失败旅程,彻底改写了方便面市场的格局,当时魏应州来大陆做粮油生意,亏了4000万元。
心灰意冷的他,收拾行李坐绿皮火车返程,在火车上,他泡了一包台湾产的方便面,浓郁的香味飘满车厢,邻座的乘客忍不住探头问:“同志,你这面在哪买的?咋这么香?”
这句话让魏应州眼前一亮,要是能做出“香味足、有料包”的产品,肯定有市场,第二年,魏应州在天津建厂,推出“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这款面光是料包就有三包,牛肉粒看得见,汤头熬得浓稠,1.98元的售价虽然比当时的本土品牌贵一倍,却成了“稀罕物”,商场里常常排起长队。
有人一次买十几包,过年过节当“礼品”送亲戚,康师傅的爆发式增长,让同行看到了商机,统一很快带着“鲜橙多面”入局,可惜口味偏清淡,没能抢过康师傅。
1995年,统一推出“小浣熊干脆面”,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随面附赠的水浒卡,成了小学生的“硬通货”,为了集齐108将,有人把零花钱全用来买干脆面。
拆开包装只抽卡,面饼全送给同学,还有人拿着稀缺卡跟人交换,一张“武松”能换好几包零食,这种“盲盒式营销”,让小浣熊单月销量突破400万箱。
成了“现象级产品”,康师傅也不甘示弱,推出“小虎队干脆面”,附赠的“旋风卡”能旋转起飞,两大品牌的卡牌大战,成了90后的集体记忆。
2008年,统一又扔出“王炸”,老坛酸菜牛肉面,发酵后的酸菜又酸又脆,酸辣口味正好戳中年轻人的喜好,第二年就卖了5亿元。
康师傅立刻跟进推出“陈坛酸菜牛肉面”,还喊出“酸爽升级”的口号,统一干脆找汪涵代言,用“有人模仿我的脸,没人模仿我的面”暗讽对手。
就在两大巨头打得不可开交时,其他品牌也在找活路,华龙面走低价路线,0.6元一包的“华龙面”,靠着“华龙面,天天见”的广告语,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
2002年更名为“今麦郎”后,还推出“弹面”系列,主打“Q弹劲道”,白象则另辟蹊径,推出“1元大骨面”,宣称“熬制猪骨8小时”,光听着就觉得营养。
8个月就卖了6000万包,连韩国的三养火鸡面也来分蛋糕,超辣的口味成了“网红挑战”,年轻人为了拍视频,纷纷跟风购买。
2010年,方便面市场形成“四强格局”,康师傅以55.7%的市场占有率领跑,今麦郎、统一、白象分别以11.7%、8.5%、7.4%紧随其后。
2013年,市场迎来巅峰,年销量达462.2亿包,那时候,农民工群体是绝对的“消费主力”,2000年后,中国城镇化加速。
2.69亿农民工进城务工,住工棚、赶工期,方便面成了“救命粮”,火车站的便利店更是“一包难求”,绿皮火车上,开水间永远排着长队。
大家捧着泡面,香味飘满整个车厢,成了一代人的旅途记忆,可谁也没想到,巅峰之后,方便面市场开始走下坡路,这一跌就是六年。
直到疫情期间,囤货潮让方便面短暂回暖,但热度很快消退,如今的方便面市场,早已没了当年的风光,2024年新增方便面相关企业仅91家。
较2019年的603家减少85%,货架上的方便面,常常要靠“买一送一”才能吸引消费者,方便面之所以卖不动,不是口味变了,而是时代变了。
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不少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在城市定居,有了自己的厨房,再也不用靠方便面果腹,以前工地上“一天三顿泡面”的日子,成了遥远的回忆。
取而代之的是楼下餐馆的小炒、菜市场的新鲜蔬菜,大家宁愿多花几分钟做饭,也不想再吃没营养的泡面,除此之外,曾经的两大核心场景,网吧和绿皮火车也早已变了样。
2010年时,全国有13万家网吧,深夜的网吧里,“网管,来盒泡面加根火腿”是最常听到的话,可现在,家用电脑和手机游戏普及,网吧数量锐减。
2020年就有1.2万家倒闭,剩下的8.8万家,也很少有人再点方便面,绿皮火车的退场更彻底,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达4.2万公里,承担70%的铁路客运量。
北京到上海只要4小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坐十几个小时火车,高铁上不仅有餐食服务,还不建议食用气味重的食物,方便面自然成了弃选项。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选择,现在打开手机,外卖半小时就能送到家,15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预制菜更是琳琅满目,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酸菜鱼。
加热一下就能上桌,比方便面有烟火气多了,所以,当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方便面再也不是必需品,方便面的起落,其实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
它曾踩着时代的需求,成为国民零食,如今又因为时代的变迁,慢慢退出舞台中央。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还会偶尔泡一包方便面,但那不再是因为方便面的火热,而是为了回味童年的那一口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