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人群如何科学管理饮食风险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想控好指标,科学的饮食管理是关键。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里,约40%至少有两项代谢指标异常(比如血压高加血糖高),而坚持科学饮食能把相关疾病风险降低25%-40%。下面从四个方面讲清楚怎么吃才对。

一、核心营养素怎么控?先记3个原则

  1. 盐(钠)要少吃:每天钠别超过2000mg(相当于5克盐,大概一啤酒盖的量)。要注意“隐形盐”——比如咸菜、酱油、罐头、加工肉(火腿、培根)这些,里面的盐比你想的多。建议用定量盐勺,慢慢减盐,让舌头适应淡口味(比如从每天6克减到5克,用1个月过渡)。
  2. 脂肪要选对:每天吃的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别超过30%,其中饱和脂肪(比如肥肉、动物油里的)要少于10%。做饭尽量用橄榄油、菜籽油代替猪油、牛油,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对血管好的ω-3脂肪酸。
  3. 碳水要选升糖慢的:尽量吃低升糖(GI≤55)的食物,比如燕麦、糙米、红薯。每天每吃1000大卡食物,要含14克膳食纤维(比如100克全燕麦含10克纤维,200克西兰花含5克纤维)。用全谷物代替一半以上的精制米和面(比如杂粮饭代替白米饭,全麦面包代替白面包),分餐吃(比如把主食分成3-4次吃)能稳定血糖波动。

二、食物该怎么选?分“3级”记清楚

每天都能吃的(推荐类)

  • 蔬菜:深色菜(芥蓝、菠菜、紫甘蓝)要占一半,这些菜含钾多,帮着控血压;
  • 水果:选低糖的(苹果、梨、蓝莓),每天吃200-350克(大概1个苹果加1个梨),别喝果汁(果汁升糖快,还丢了纤维);
  • 蛋白:吃去皮的鸡、鸭,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低脂牛奶或酸奶(每天1杯,约200ml)。

每周最多吃3次的(限制类)

  • 红肉:比如猪里脊、牛里脊,每次别超过75克(大概手掌心大小,厚度1厘米);
  • 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一次别超过100克(大概小半碗米饭);
  • 含糖饮料:每天加的糖别超过25克(大概6勺白糖),尽量不喝可乐、奶茶这些甜饮料。

坚决不能吃的(禁忌类)

  • 动物内脏:比如猪肝、腰子、肥肠,每100克胆固醇超过300mg(比鸡蛋黄还高),对血脂不好;
  • 油炸食品:炸鸡、油条、薯条,反复炸的油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升高坏胆固醇、伤害血管;
  • 含酒精饮品:酒精会升高血压、紊乱血糖,男性一天别超过25克乙醇(相当于啤酒750ml、红酒250ml),女性别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500ml、红酒150ml)。

三、做饭时怎么改?这3个技巧超实用

  1. 控油:用不粘锅+喷油壶:用不粘锅炒菜,能比普通锅少放30%的油;用喷油壶喷着放油(每次喷一下约1克),更容易控制量。每天做饭的油别超过25克(大概2瓷勺)。
  2. 用天然调料代替盐:想让菜有味道,不用只放盐——试试姜黄、肉桂、花椒这些天然香料,或者用柠檬汁、香醋提味(比如凉拌菜放醋,炒菜快出锅时淋点柠檬汁)。每餐加5ml醋(大概1勺),还能降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3. 尽量蒸、煮,别炸:做饭优先用蒸、煮(比如蒸鸡蛋、煮蔬菜),温度不超过100℃;别用超过180℃的高温炸(比如炸鸡翅要200℃),不然会产生有害物质丙烯酰胺(伤害细胞)。

四、吃对了吗?要监测还要调整

  1. 记好饮食日记:用厨房秤称食物重量,记清楚“吃了什么(100克米饭)、怎么做的(炒的)、放了多少调料(1勺酱油、5克油)”。每周连续记3天(比如周一到周三),更容易发现自己常吃的高盐、高油食物。
  2. 结合指标调饮食:把饮食日记和体检指标对应起来——比如连续3次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0mmol/L,说明精制碳水吃多了,得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或减少主食量、多吃蔬菜;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就得少吃动物内脏、肥肉。
  3. 定期调整方案:每3个月做一次营养评估(比如体重降了5斤,或换了降压药),修改饮食计划;每半年查一次全面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看看调整有没有效果。

还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 降压药和饮食要配合:吃名字里有“普利”的降压药时,别吃太多高钾食物(香蕉、橘子);用利尿类降压药的话,多吃点含镁的食物(菠菜、杏仁);
  • 油别反复用:记个用油表,每500ml油累计炸的时间别超过20小时(比如每次炸1小时,能炸20次),不然油会变质;
  • 外面吃饭怎么选:优先选有营养标签的餐馆(标注菜里的盐、油量),让服务员把调料(酱油、醋)分开装,自己控制加多少。

这些方法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最好找专业营养师指导。数据显示,坚持科学饮食6个月,收缩压能平均降5-8毫米汞柱,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能降0.5-1.0mmol/L,空腹血糖能降1.0-1.5mmol/L。而且这些效果要坚持3个月以上,才能形成稳定的代谢习惯——简单说,就是身体“记住”了健康的饮食模式,指标会更稳。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