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百亿补贴”大战正打得火热,餐饮小店却被卷得喘不过气。一份20多元的拉面,消费者用补贴后只付17块,商家到手却不到12块,毛利仅剩一块多。平台喊着“让利消费者”,但商家却在默默“出血”。这波价格战,到底是便民福利,还是餐饮行业的“隐形危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两次约谈平台,可补贴大战依然没停,餐饮市场正在被这场“烧钱游戏”悄悄改变。
河南商丘的韩餐店老板李新宇,每天盯着外卖平台的后台,算着一笔笔“亏本账”。他店里一份拉面定价21.8元,加上包装费和配送费,总价28.8元。消费者用11元补贴后付17.8元,但李新宇到手只有11.33元。成本10元的拉面,堂食能赚7元,线上却只剩1块多毛利。平台补贴的11元,商家承担7元,平台只出4元。不仅如此,商家还要付23%的服务费,这单生意,李新宇得给平台5.47元。“不参加补贴,订单量立马掉到几单;参加补贴,赚得少还累得慌。”李新宇无奈地说。
天津南开区的包子铺老板张士友也有类似烦恼。他的社区店开了近20年,靠回头客生意过得还算稳定。可今年“外卖大战”让他的店忙得不可开交,订单量从每天100单涨到150单,周末甚至到200单。忙碌的背后,收入却没涨多少。一单猪肉包子加茶叶蛋和可乐,总价23.18元,补贴后消费者只付8.1元,扣除佣金和配送费,张士友到手仅2.82元。“有的顾客到店里也点外卖,3块钱吃20元的饭,我是该高兴还是发愁?”张士友苦笑着说。
青岛的饺子馆老板刘丽选择直接退出这场“大战”。她开店时试过做外卖,参加了平台的补贴活动,结果一个月下来不赚钱还亏本。“人工一个月1万,房租一年4万,做外卖光出单不赚钱,干脆关了网店。”刘丽说。她的店靠社区回头客,生意稳稳当当。她还建了个微信群,忙时两口子给附近居民送饺子上门,省了平台的佣金,也留住了客情。
另一位餐饮老板王鹏程也在青岛经营川味馆。他曾深耕外卖多年,但去年决定转型做堂食。“外卖佣金越来越高,平台配送的商家有的涨到20%以上,我做自配送也得10%。”王鹏程说。他现在和短视频达人合作,拍沸腾鱼视频吸引顾客到店打卡。“餐饮靠流量,但外卖的流量太贵了。我宁愿投短视频,也不愿再卷补贴。”他希望通过品质和服务,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意路。
中国餐饮产业研究院院长吴坚指出,这场“外卖大战”让餐饮市场陷入“内卷”。7月以来,餐饮行业收入增速下滑,单量暴增但营收停滞。平台补贴把堂食顾客拉到线上,吸引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却让商家利润越来越薄。有的火锅品牌上半年关了88家店,有的百年老字号利润大幅下滑。“越爆单,越亏本”的怪象,正在威胁行业的健康发展。
平台为何热衷补贴?吴坚分析,平台追求的是交易总额和市场份额。算法和规则向大品牌倾斜,补贴资源也向头部连锁集中。小商家想保住流量,只能投入更多营销费,或者承担免配送费的成本。7月以来,部分平台突然加大补贴力度,商家订单激增却措手不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暴涨,投诉和赔付也随之增加,严重干扰正常经营。
美团研究院执行院长厉基巍透露,即时零售市场日订单量从年初的1亿单涨到8月的近3亿单,但大部分是“虚假繁荣”。奶茶、咖啡等低价品类订单暴增,中小商户却没拿到多少补贴。美团数据显示,中小商户收入减少超15%,长期看还会削弱他们的运营能力。美团已推出“堂食提振”计划,鼓励到店消费,并启动中小商户扶持计划,年底前为10万家小店提供最高5万元的助力金。
外卖平台的“百亿补贴”看似热闹,却让无数餐饮小店陷入两难:不参与没流量,参与了不赚钱。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但非理性烧钱该停一停了。未来,平台、商家和消费者能否找到平衡点?餐饮行业又将如何在“流量”与“品质”间找到出路?这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