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后“七分饱”不管用?医生揭秘:5个吃饭秘诀保健康

55岁后,吃饭不能只图“七分饱”!很多人以为少吃点就健康,结果身体悄悄“亏空”。营养不够,肌肉流失,骨头变脆,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骨折。医生说,到了这个年纪,吃饭得讲科学,不是简单少吃,而是要吃对、吃好,才能让身体硬朗,活得舒坦。

过去,“七分饱”被当成养生秘诀,很多人严格控制饭量,觉得自己胃轻了,身体也轻松。可到了55岁,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抗造”。代谢慢了,消化差了,吸收也不如从前。如果还一味少吃,营养跟不上,身体迟早出问题。研究发现,55岁以上的人,维生素B族、维生素D、钙、铁这些营养素普遍缺。光吃半碗饭加点菜,热量是少了,但营养也“缩水”,时间长了,身体哪受得了?

吃饭得先看营养密度,不是只盯着量。啥叫营养密度?就是每一口饭都要“值钱”,得有真材实料。比如,午餐光吃点稀饭咸菜,简单是简单,但血糖容易波动,还可能贫血,甚至骨头变脆。医生建议,蔬菜水果得五颜六色,全麦面包、糙米饭比白米白面强,鱼肉蛋奶豆腐也得天天有。别小看这些搭配,吃得杂一点,身体才能“吃饱”营养,而不是空有七分饱的肚子。

蛋白质是55岁后的大事。年纪大了,肌肉流失得快,这叫“肌少症”。肌肉少了,力气小了,走路不稳,摔一跤可能就起不来。研究说,肌肉流失还会拉低免疫力,甚至影响寿命。很多人觉得吃素健康,天天青菜稀饭,结果肌肉掉得更快。医生提醒,鸡蛋、牛奶、鱼、瘦肉、豆腐这些优质蛋白,每天必须有。胃口小?那就少吃一口饭,留点地方给蛋白质。比如早餐一杯牛奶加个鸡蛋,配点全麦面包,总比一碗白粥强。

有人担心吃蛋白质伤肾,其实没那么吓人。研究表明,肾功能正常的人,适量吃蛋白质没问题,反而能保住肌肉。早餐尤其关键,很多老人早上就喝点稀粥,觉得清淡省事。可早上是补充蛋白质的黄金时间,稍微加点鸡蛋或牛奶,身体就能多一份活力。别老觉得“吃少就是好”,吃对了才真好。

钙和维生素D也得重视。55岁后,骨质疏松很常见,摔一跤就可能骨折,恢复起来特别慢。数据说,55岁以上人群,钙和维生素D普遍缺。光靠七分饱,哪能补够?牛奶、酸奶、豆腐、绿叶菜能给钙,鱼、蛋黄、蘑菇有点维生素D。晒太阳也很重要,能帮身体自己造维生素D。可很多老人爱宅家,出门还打伞,阳光没晒到,维生素D自然不够。医生建议,每天晒15分钟太阳,配合吃点含钙的食物,骨头才能更结实。

吃饭的方式也得改。55岁后,胃肠功能弱了,牙口可能也不好,咀嚼费劲。医生提了三点:慢、软、暖。慢就是细嚼慢咽,食物嚼碎了,胃才好消化。研究说,吃太快容易胃胀、反酸。软就是食物煮得烂一点,硬邦邦的菜对老人不友好。暖就是别吃太烫或太冷的食物,烫的伤食道,冷的刺激胃。尤其是老人爱喝冰水或吃滚烫的饭,这些习惯得改,食物温乎乎最好。

喝水也马虎不得。年纪大了,口渴的感觉没那么明显,很多人不渴就不喝水,结果身体缺水,血液变稠,心脑血管出问题的风险就高。数据说,老人脑梗高发,跟缺水脱水关系大。医生建议,别等渴了再喝,每天主动喝水,早上起床一杯温水,每隔一两小时喝点,积少成多。茶和咖啡也能补水,但喝多了心慌、睡不着,还可能让骨头更脆。最好的还是白开水,简单又靠谱。

55岁后的饮食,不是光靠“七分饱”就能搞定。少吃没错,但营养不能少。优质蛋白、钙、维生素D,这些得天天有。吃饭得慢点、软点、暖点,喝水得主动、足量。医生说,健康的饮食不是节制到营养不够,而是用有限的饭量,换来最大的营养。别让“七分饱”变成“七分亏”,吃得科学,身体才能硬朗。

很多人觉得,清淡饮食就是少油少盐,少吃点饭。可清淡不等于营养少,55岁后,身体需要的是“精打细算”的饮食。就像给车加油,得加好油,车才能跑得远。每天吃点鱼、蛋、奶,配上五颜六色的菜,再晒晒太阳,喝够水,身体自然更有劲。反过来,如果一味追求少吃,营养跟不上,衰老可能来得更快。

你家老人吃饭咋样?是顿顿清汤寡水,还是营养搭配得当?欢迎留言聊聊,看看大家怎么让饮食更健康!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