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饮食别踩坑:三色餐盘营养好

临床中发现,约63%的肿瘤患者存在“清淡饮食最健康”的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清淡”就是只吃粥、汤这类流质,但根据《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2022版,如果长期只吃流质,每天蛋白质摄入可能连推荐量的40%都达不到,反而会营养不良。其实肿瘤患者的饮食需要结构化搭配,推荐用“三色餐盘法”:餐盘里50%是非淀粉类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青菜、苹果,不是土豆、红薯这类淀粉多的),25%是优质蛋白(比如鱼、鸡胸肉、鸡蛋、牛奶),剩下25%是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这种搭配能让微量营养素摄入提升28%,更符合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

能量供给的优化方案

有癌痛的肿瘤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30-35千卡的能量——比如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1800-2100千卡。推荐“5+2”分餐法,也就是每天吃5顿正餐加2次加餐,避免一次吃太多加重肠胃负担。比如早餐可以选250毫升强化营养乳(每毫升1.5千卡)加15克乳清蛋白粉,既能补充能量又好吸收;加餐可以吃15颗杏仁加1根香蕉,都是高能量、易携带的零食。另外,含中链甘油三酯(MCT)的食物(比如椰子油、MCT油)能提高能量吸收效率15%-20%,每天吃的量占总能量的10%-15%就行,比如用椰子油炒菜或者加在粥里。

蛋白质摄入的精准管理

肿瘤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比普通人高,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2-1.5克——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质。而且分多次吃(比如每顿20-30克)比一次吃太多吸收更好,能提高37%的吸收率。轻度疼痛的患者,优先从食物里补蛋白:每顿饭要有一份优质蛋白,比如100克鸡胸肉(约20克蛋白)加1个鸡蛋(约6克蛋白),或者150克鱼虾(约21克蛋白)加一杯牛奶(约8克蛋白)。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因为可能吃不下太多固体食物,可以用短肽型蛋白粉补充——把15克蛋白粉溶在200毫升流质(比如粥、蔬菜汤)里,每3小时喝一次。要注意定期查血清前白蛋白(一种反映短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尽量保持在150mg/L以上,低于这个数说明蛋白质不够。

维生素补充的科学策略

肿瘤患者容易缺乏抗氧化营养素(比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建议用“彩虹膳食法”来补——就是吃不同颜色的蔬果,每种颜色对应不同的营养素:

  • 红色:番茄(每天150克,含番茄红素,对氧化损伤有帮助);
  • 橙色:南瓜(每天100克,含β-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生素A);
  • 绿色:羽衣甘蓝(每天80克,含维生素K,对凝血和骨骼好);
  • 紫色:蓝莓(每天50克,含花青素,抗氧化能力强)。 如果实在吃不下新鲜蔬果(比如放化疗期间没胃口),可以用冻干蔬果粉代替,每天不超过30克,但要注意和铁剂间隔2小时吃,避免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维生素C每天吃200毫克(相当于2个橙子的量),分两次随餐吃,能帮助铁吸收和抗氧化。

消化系统症状应对方案

肿瘤患者常出现恶心、口腔溃疡、腹泻、便秘这些消化问题,针对性调整饮食能缓解:

  • 恶心:试试“温度调控法”——吃饭前15分钟喝杯温的姜汁柠檬水(5克生姜切片+3片柠檬+200毫升温水泡10分钟),生姜能止呕,温水不会刺激肠胃。
  • 口腔溃疡:把蔬菜做成匀浆(比如50克西兰花+50克土豆+100毫升鸡汤,打成细腻的泥),避免粗糙食物摩擦溃疡面;同时用海藻酸盐黏膜保护剂,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疼痛。
  • 腹泻:吃低FODMAP饮食(也就是少用容易发酵的食物),比如每天150克低乳糖酸奶(避免乳糖不耐受加重腹泻)、1根香蕉(含钾,能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避免吃洋葱、大蒜、豆类这些容易胀气的食物。
  • 便秘:每天喝50毫升西梅汁(分两次,每次25毫升),西梅里的山梨醇能促进肠道蠕动;或者多吃带皮的苹果、燕麦,增加膳食纤维。

个体化调整的四大维度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饮食方案要根据以下4点调整:

  1. 疼痛程度:轻度疼痛(比如偶尔疼,不影响睡觉)可以多吃膳食纤维(每天至少25克,比如芹菜、玉米、苹果),促进肠道蠕动;重度疼痛(比如疼得睡不着、需要吃止痛药)就吃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蛋羹),容易咀嚼和消化。
  2. 治疗阶段:放疗期间(射线会损伤正常细胞)要多补抗氧化营养素(比如彩虹蔬果),减轻氧化损伤;靶向治疗期间要注意查电解质(比如钾、钠、镁),因为有些靶向药会影响电解质平衡,比如拉肚子会丢钾,要多吃香蕉、橘子补钾。
  3. 并发症:拉肚子的时候可以补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每天10^9 CFU,相当于1瓶活菌酸奶的量),调节肠道菌群;便秘的话多吃含镁的食物(比如菠菜、杏仁、黑芝麻),镁能放松肠道肌肉,促进排便。
  4. 感官变化:有些患者放化疗后会有金属味觉(比如吃什么都有铁锈味),这时候用陶瓷或玻璃餐具,避免金属餐具加重味道;味觉减退的患者(比如吃什么都没味道),可以试试酸甜口味的食物(比如番茄炒蛋、橘子、酸梅汤),刺激味觉感受器,让食物更有味道。

所有饮食方案都要先做营养风险筛查(比如用NRS2002量表,医生或营养师会帮你做),然后每周监测体重、上臂围(上臂最粗的地方围度,反映肌肉量),每两周做一次综合营养评估(比如查白蛋白、前白蛋白、电解质)。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3年的研究,系统的营养干预能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比如恶心、乏力、感染)减少35%-42%,对治疗效果也有帮助。但具体怎么做,一定要找肿瘤营养专科医生或营养师帮你制定,不要自己乱补。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