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很多时候和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缺乏有关。想要预防或改善贫血,得学会科学搭配食材、避开误区。
铁是造血的核心“原料”,分两种类型——来自动物的血红素铁(好吸收,生物利用率25%-35%)和来自植物的非血红素铁(吸收较慢)。牛肉、羊肉等红肉每100克含铁约3-4毫克,若搭配彩椒、猕猴桃这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能明显提升铁的吸收率;动物肝脏含铁量更高,比如猪肝每100克含铁约22.6毫克,还含有维生素A、铜等辅助营养素,建议用快炒方式烹饪,减少营养流失。素食者可以选黑豆(9.4毫克/100克)、黑木耳(97.4毫克/100克)等植物食材,通过发酵处理(比如做豆酱、泡发木耳)能提高铁的吸收效率。
维生素B12负责参与红细胞的DNA合成,缺了它可能引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变大但功能异常)。深海鱼类是优质来源,比如三文鱼、金枪鱼每100克含B12约8-10微克;蛋黄中的B12生物活性比蛋白更好,水煮蛋能保留90%以上的活性。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选强化B12的植物奶制品(比如燕麦奶、豆奶),其吸收率和动物来源相近;做过肠道手术的人可能存在吸收障碍,建议在营养科指导下调整摄入方案。
叶酸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缺了会影响红细胞的胸腺嘧啶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西兰花用汽蒸方式处理后,叶酸保留率达85%,搭配核桃、牛油果能形成“植物性甲基供体组合”,帮助叶酸发挥作用;柑橘类水果中的类黄酮能减少叶酸氧化,建议和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羽衣甘蓝)交替食用。另外,活性叶酸(5-甲基四氢叶酸钙)的吸收率是普通叶酸的7倍,芽苗菜发酵后能天然富集这种活性成分。
不同阶段的贫血,补营养有讲究:急性期(比如严重贫血时)优先吃流质食物,比如肝泥汤、菠菜汁,补充易吸收的铁蛋白复合物;恢复期用“彩虹饮食法”,每天吃5-7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红苹果、黄玉米、绿菠菜),让抗氧化物质与铁元素协同作用;巩固期要在营养科指导下检测铁储备,避免补太多导致铁蓄积伤身。还有个小技巧——餐前30分钟补充维生素C、餐后2小时补钙,能提升铁的利用效率。
想要远离贫血,关键是把铁、维生素B12、叶酸这些营养素“吃对”——动物食材补好吸收的血红素铁,植物食材要通过发酵或搭配维生素C提升吸收,分阶段调整饮食,避开误区。科学搭配比单吃某一种“补血食物”更有效,必要时需寻求营养科或医生的帮助。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