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分饱”害了妈?75岁后吃不对,她瘦3斤气色差

我妈78岁了,前阵子突然说她饭量小了,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我一听,心里有点慌,赶紧回老家看她。她脸色有点黄,走路也没以前有劲。我问她咋回事,她说她一直信“吃饭七八分饱”,觉得吃少了能活得久。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可她瘦了3斤,精神也不好,我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

老年人吃得少,真的健康吗?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吃点清淡的、少吃点就够了。其实,75岁以后,身体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新陈代谢慢了,肌肉流失快,如果还老想着“少吃”,身体可能扛不住。医生说,老人吃太少,容易得肌少症,腿脚没劲,摔倒、骨折的风险都高。我爸就是个例子,以前总觉得吃肉不好,结果人越来越虚,走路都费劲。

我邻居王奶奶,79岁,前段时间摔了一跤,医院检查说她骨密度低得吓人。她平时吃啥?就是稀饭、馒头、青菜,肉碰都不碰。她以为这样“清淡”对身体好,可医生说,老人要想骨头硬、肌肉有力,必须吃够蛋白质。鸡蛋、豆腐、鱼肉,这些都得吃。我妈听完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八分饱”是不是错了。

我妈其实不是吃不下,是怕吃多了不舒服。她听人说,年纪大了吃多会“气顶心口”,所以总少吃点。我跟她讲,问题不是吃多,而是吃得不对。比如吃得太快,或者饭菜太油腻,胃才会不舒服。我给她调整了饭菜,先吃点蛋白质高的菜,比如鸡蛋、鱼肉,再吃米饭馒头。这样血糖不会猛涨,肚子也舒服,营养还能跟得上。

我爸牙口不好,嚼东西费劲,我就给他做软烂的菜。炖牛腩、豆腐煲、鸡蛋羹,这些入口即化,吃着不费力。他现在吃得开心,精神也好多了。我还告诉他,不吃肉,肌肉掉得更快,人容易没力气。他一听,立马不抗拒吃肉了,饭桌上还跟我开玩笑:“这牛肉炖得真香!”

我还试了个小办法,给爸妈每天早餐加一杯温豆浆,配一个鸡蛋。一周下来,他们说早上不饿得那么快了,精神头也足。以前他们早餐只吃白粥配咸菜,血糖升得快,10点就饿。现在改成蛋白质为主的早餐,午饭也能吃得规律。医生也说,老年人早餐吃好,身体状态能好一大截。

有些老人胃口小,吃不了多少,这时候得提高“饮食密度”。啥意思?就是让每一口饭都更有营养。我在米饭里加点藜麦和小米,鸡汤换成牛骨汤,再加点核桃和芝麻粉。这样一碗饭,营养比原来一大桌子菜都强。我姑妈以前早饭就吃两片面包加咸菜,晚上更简单,结果手脚发麻,睡不好。我给她做了几天鸡蛋羹、木耳炒鸡丁、银耳红枣汤,她说手脚暖了,睡觉也踏实了。

吃饭这事,贵的不一定好,关键是吃对。很多人一听“补”,就去买保健品,或者熬汤药,其实没必要。每天三餐吃得均衡,营养够了,身体自然好。我常跟我妈说:“你吃的每一口饭,都得让它值!”她现在也懂了,不是吃贵的,而是吃得有讲究。

我妈现在改了习惯,不再一味吃少,而是吃得精、吃得对。她说每天吃饭成了她最开心的事,哪怕就一个鸡蛋、一碗汤,也觉得满足。我看着她气色好了,走路也有劲,心里特别踏实。吃饭不只是填肚子,更是让老人活得有质量的关键。75岁以后,吃饭不是减法,是加法。吃得对,身体才能硬朗。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