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爸突然喊胃胀、不想吃饭,还说前晚睡得很不踏实。我一听这情况,赶紧翻了翻他这几天吃的东西,果不其然,立秋那天他一高兴,炖了一锅肥牛羊杂汤,又切了好几个冰西瓜。
晚上还喝了点小酒,结果第二天就开始犯困、胃口差,整个人没精神。我跟他说:“你这不是秋老虎还没走,你倒先撑着了。”我妈在旁边一听,也说自己最近吃完晚饭老觉得口干舌燥,原来她也跟着吃了羊肉汤。我一看,得,就从这件事说开吧。
很多人以为一到立秋,天气就凉了,其实不然。立秋只是节气,不代表温度马上下降,尤其南方,秋老虎一来,比夏天还闷热。这时候如果贪嘴,吃太重太补、太寒太腻的东西,身体吃不消,脾胃最先“抗议”。
我一个邻居阿姨,前几天带她孙子来串门,小朋友一进门就喊肚子痛,脸也有点发白。她说早上孩子吃了两大块冰西瓜,外加一碗冰粉。我一听就摇头,这种时候,寒凉的食物最容易伤阳气。孩子本就阳气稚嫩,一受凉,肠胃就容易出问题。
立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开始旺盛。这个时候,饮食就要顺应节气变化,收敛为主,不能再像盛夏那样大吃大喝。尤其有6种食物,立秋之后最好少碰,不然小病不断,大毛病也容易找上门。
先说第一种,油炸烧烤类的。表面香喷喷,实际上对脾胃是个大考验。油炸的东西热毒重、容易上火,秋天本就干燥,再吃这些,皮肤容易冒痘嗓子疼。上周末我家小孩就偷偷吃了外面的炸鸡翅,晚上开始咳嗽,咽喉红得像辣椒。我一看就知道,这秋燥上来了。
第二种不能多吃的,是寒凉水果。比如西瓜、梨、哈密瓜、火龙果这类。夏天吃它们没事,是因为出汗多,身体阳气在外,吃点凉的能中和。可一到立秋,阳气开始往里走,寒凉的食物一下去,阳气被压住,肠胃一凉,脾虚的人很快就拉肚子。
第三种是各种“进补汤”。我爸那个羊杂汤就是典型代表。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喝老母鸡汤、牛骨汤、羊肉汤,想着贴秋膘,其实方法不对。进补是对的,可要分人、分时、分量。像我爸平时脂肪肝,血脂也不稳,这种高脂汤一喝,身体更负担重。还没贴膘,先把肠胃贴坏了。
第四种是重口味的腌制品。咸鱼、腊肉、咸鸭蛋这些,虽然香,但是秋天吃多了,特别容易上火、伤阴。我家邻居老奶奶前几天因为吃了几顿腊肉炒饭,嘴唇干裂得直流血,晚上还口渴得睡不着。她来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先停掉这些咸口的,再喝点百合雪梨汤润润。
第五种是甜食。糖太多会生湿,湿气一重,脾胃就难受。秋天本来就干燥,很多人以为吃点甜润润嗓子,其实不然。像我儿子,最近迷上奶油蛋糕,每天放学非要吃一块,结果舌头开始发白、嘴巴起泡,整个人都蔫了。我立刻把他甜食断了,换成煮红枣、山药粥,几天就缓过来了。
最后一种要少吃的,是夜宵。很多人觉得,秋天凉快了,晚上吃点宵夜舒服。可这时候身体已经开始进入“收”的状态,晚上吃太多,消化器官根本来不及处理。我妹最近加班多,天天晚上吃宵夜,三天两头喊胃胀。她还以为是压力大,其实就是饮食节律错了。
讲完这些,家里人也都开始注意起来。现在我妈早上起来会喝温水泡枸杞,我爸晚饭改喝小米粥,还加点黄豆。我家孩子也不吵着吃冰的了,每天带他喝一杯自做梨水,嗓子舒服多了。大家一调整,气色都看着比之前好。
我常跟朋友说,养生不是等生病了才开始,而是从每天吃的每一口饭做起。尤其是节气变换时,更要细心观察身体的信号。立秋之后,身体正从“发散”走向“收藏”,饮食也要跟着变,不能乱来。
如果你家里也有老人小孩,这个时候更要注意。老人阳气本就弱,孩子阳气虽足但不稳定,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有时候一碗不合时宜的汤、一块多吃的冰西瓜,就能让他们躺床上两天。
我认识一个同行,她儿子一到秋天就容易咳嗽。后来她调整了一下食谱,每天给孩子吃点白萝卜和百合煮的汤,再加上晚上不吃凉的,整整一个秋天没咳过。她说:“真是小细节决定大健康。”
我自己也是这样,每天把饭菜调得更温和些,多用蒸煮,少用煎炸。厨房里常备山药、红枣、南瓜、黄豆这些“补而不腻”的食材,既养人,又不伤脾胃。孩子吃得香,老人也放心。
有时候家人会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我说我不是神仙,我也会犯错,也有吃错饭的时候。只是我学这行久了,知道怎么听身体说话,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补。像立秋这种节气,真是养生的“转折点”,不注意就是走下坡路。
今天说这些,不是让大家什么都不吃,而是要吃对、吃巧。节气不是用来庆祝的,是提醒我们自然变了,我们也得跟着变。
如果你家人最近也出现胃口差、睡不安、嘴干舌燥这些小毛病,先别忙着看医生,先问问自己吃了什么。很多问题都是从嘴里进的,也是能靠嘴调回来的。
1. 王旭峰.《中国传统节气与饮食养生》.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张丽萍.《中医饮食调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3. 李慧.《节气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
4. 林志彬.《中医体质学》.科学出版社,2018.
5. 刘长青.《现代营养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