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血糖乱了套?老人晚餐三不喝,稳住健康全靠它!

晚饭这顿饭,对糖尿病老人来说是个坎儿。很多人还是按夏天那套来,吃饭晚、饭后不动、汤汤水水喝一堆,以为清淡就没事。结果呢?胃里消化慢,血糖回落拖得长,半夜还在“偷偷”涨。

就说那汤吧,牛骨汤、鸡汤、银耳红枣汤,热乎乎端上来,喝着舒服,谁能拒绝?可这些汤里有些成分消化慢,糖分释放得晚,血糖就像坐过山车,半夜才到顶。老人的身体代谢慢,这波糖没清干净,对血管的伤害就悄悄攒下了。

还有牛奶,很多人睡前爱喝一口,觉得养胃又健康。可超市里那些高钙奶、调味奶,糖分高得吓人。100毫升奶里7克糖,等于两块方糖!老人家不看标签,喝着喝着,血糖曲线拉得老长,夜里低血糖的风险高了18%。

晚上看电视、刷手机,糖尿病老人最爱干这事儿。觉得自己坐着也能“消食”,其实大错特错。屏幕蓝光会干扰褪黑素,这东西对稳血糖有帮助。光线一刺激,褪黑素少了,胰岛素也跟着“罢工”,血糖就乱了套。

更别说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了。坚果、蜜饯、杂粮饼干,吃着觉得健康,实际上糖分、脂肪一点没少。老人对饱腹感不敏感,吃着吃着就过头了。研究说,晚上吃高能量食物又不动的,胰岛细胞累得比白天多22%,时间长了,胰岛功能直线下降。

有人说,我吃药吃得准,饭也管得严,咋还波动?其实,糖尿病管理不是光靠吃药和管嘴。季节一变,体温、激素、血管都在调整,糖尿病人的身体跟不上这节奏。2015年一项研究说,60岁以上的糖尿病老人,季节变化时血糖波动能到±1.8 mmol/L,肉眼看不出来,可对眼睛、肾脏的伤害一点没少。

散步这事儿也有讲究。很多人以为饭后走走,血糖准能降。可65岁以上的老人,饭后90分钟内走走才有用,拖到两小时后再走,反而可能把血糖搞得更低。尤其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的老人,运动时间搞错了,风险更大。

晚饭吃得对不对,直接决定一晚上血糖稳不稳,也影响第二天早上身体的状态。医生常说“晚餐三不喝”,就是不喝高糖汤、甜饮料、加糖奶。还得加上“四不看”,别熬夜看电视、刷手机、吃零食、坐太久。这些小习惯看着不起眼,攒多了就是血糖失控的“元凶”。

中国有句老话,“病从口入”,糖尿病更是这样。立秋这段时间,全国糖尿病患者得特别留心。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说,秋冬换季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期,医院里这时候收治的病人比平时多20%。管好晚餐,少点小毛病,身体就能少受罪。

其实,管好血糖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谁不想陪孙子孙女多玩几年?谁不想健健康康过个好年?一个小改变,比如晚饭少喝点汤、饭后走两圈、早点关电视,就能让身体舒服不少。

这事儿说到底,糖尿病管理是个细活儿。不是吃药就完事儿,也不是光盯着血糖仪。得跟季节、跟生活方式配合着来。你说,晚上少吃一口零食,多走两步路,是不是比吃药打针轻松多了?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