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杯桃子芭菲标价 180 元时,关于 “溢价是否合理” 的讨论便已注定发生。近日,日本高端水果甜品店千疋屋的这款限定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从质疑到惊叹的口碑反转,其背后折射出高端食材消费市场的独特逻辑。
“若只是普通桃子的味道,我一定会当场投诉。” 在东京银座千疋屋门店,排队 20 分钟后终于拿到芭菲的消费者李女士直言,下单前曾反复核算价格 —— 相当于 3 斤进口车厘子或 5 斤国产水蜜桃的开销,仅能换来一杯含 3 片桃肉的甜品。这种质疑并非个例,社交媒体上关于 “天价水果甜品是否值得” 的话题阅读量已超 500 万。
但味觉体验迅速颠覆了预设。银匙触碰碗底时,桃肉呈现出类似冰镇果冻的半透明质感,入口瞬间没有传统软桃的纤维感,而是化作带着晨露气息的清甜汁水。”果核边缘通常会有的酸涩感完全消失,连奶油都带着淡淡桃香。” 作为坚定的硬桃爱好者,李女士承认这是首次理解 “入口即化” 的具象含义。这种味觉冲击使得多数尝鲜者在社交平台修正了最初的负面预判,”颠覆” 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评价词。
剥开价格外衣,这款芭菲的成本构成值得拆解。千疋屋店员透露,所用桃子来自山梨县特级桃园,每颗果实需经过糖度计检测(含糖量需达 14% 以上),且仅选取中段最圆润的部分切片,出成率不足 30%。加上银座门店的租金成本(约合人民币 80 元 / 平 / 天)、定制玻璃器皿及现制工艺,单杯物料与运营成本约占定价的 45%。
但消费者仍在纠结:溢价中多少属于食材本身?在苏州水蜜桃种植户看来,顶级国产水蜜桃的口感未必逊色。”我们的 ‘ 湖景蜜露 ‘ 糖度能达到 16%,清晨现摘的果实也能实现类似的细腻口感,整箱售价仅百元左右。” 这种观点指向一个核心争议:高价甜品的价值,究竟是食材本味的体现,还是品牌溢价与场景消费的叠加?
近年来,以高价水果为核心的甜品消费正在形成细分市场。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高端甜品店客单价从 2019 年的 80 元升至 2023 年的 150 元,其中采用限定食材的产品溢价尤为明显。300 元 / 个的静冈蜜瓜、88 元 / 颗的冈山葡萄,均成为甜品店的引流招牌。
“这类消费本质是购买 ‘ 味觉新体验 ‘。” 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基础饮食需求被满足后,消费者愿意为 “第一次尝到的滋味” 支付溢价。就像千疋屋的桃子芭菲,许多消费者承认 “未必比家乡水蜜桃更合口味”,但 “那种从未有过的口感记忆,本身就具有收藏价值”。
夕阳下的银座街头,捧着空碗的李女士看着标价牌若有所思。对于这场价值 180 元的味觉奇遇,她最终给出的结论耐人寻味:”或许不必纠结性价比,当一种味道能让你暂时忘记生活琐碎,这份瞬间的幸福感,本就是最主观的定价标准。” 这种评价,或许正是高端味觉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的深层原因。
(文/枫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