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杯珍珠奶茶只卖1块9,一份炸鸡饭5块钱到手,连楼下便利店的水都显得像个奢侈选择。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2025年夏天,美团与淘宝、京东掀起“史上最强外卖补贴战”。
京东超市“小时达”满9.9减8,美团外卖免配送费覆盖全城,淘宝首页的“饿了么免单”活动点击即送30元红包——平台烧钱的硝烟,熏出了消费者手机屏幕上的低价狂欢。
可盛宴背后,藏着三巨头各自的算盘。
美团外卖死守核心城池,一季度营销开支同比暴涨41.2%(财报数据),用免配送费硬扛京东淘宝的跨界奇袭;
京东凭借物流仓配优势,将“小时达”业务扩张至500城,用3C数码、美妆个护等高毛利商品切入战场,试图把“送外卖”变成“送万物”;
淘宝则借饿了么打出“生态组合拳”,88VIP会员点外卖送红包,把配送补贴转化为流量入口,订单量单月激增35%(平台内部战报)。
当羊毛薅得正欢,很少有人思考:巨头的钱,真的烧不完吗? 看似用户薅到了羊毛,但硬币总有另一面。
杭州奶茶店老板陈姐的账本触目惊心:“原价15元的奶茶,顾客实付1.9元,平台抽走4元,再扣原料人工,每杯倒贴2块。”
更残酷的是“二选一”潜规则,某平台业务员暗示:“想进京东小时达爆品区?美团的活动就得停。”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家陈欣指出:“当低价成为唯一吸引力,商家被迫牺牲品质与创新,最终将掏空服务价值,整个生态沦为低水平消耗战。”
骑手老张日接单量从40单飙到60单,收入却未同步增长:“单子是多了,可为了消化爆单,路线规划一塌糊涂,超时投诉反涨了。说好的冲单奖?看着诱人,跑断腿也难够着门槛。”平
台数据显示补贴期间配送效率普遍下降,平均延迟12分钟,投诉率上升23%。
对于用户而言,低价狂欢后的“三重反噬”。
品质缩水,沈阳大学生小林吐槽:“5块钱的炸鸡饭,肉量只有平时一半。” 选择窄化。低价区挤满预制菜和速食,现炒小馆被迫退出活动页。 隐私泄露,为抢30元红包,用户授权3个平台获取定位和通讯录已成常态。
这场三国没有胜者的消耗战,美团虽保住了65%外卖份额(易观数据),但单均利润缩水至0.17元,股价月跌12%;京东小时达用户增长210%,却拖累物流板块利润率下降5.3个百分点;淘宝借饿了么拉动88VIP开通量,但每单补贴23元的成本难长期维系。
监管的及时介入,恰似一盆醒脑冰水,叫停的不是竞争,而是“烧钱-垄断-涨价”的恶性循环。当美团转向优化配送算法、京东深耕3C即时配送服务、饿了么强化“准时达”履约能力,战场正从价格转向价值。
真正的赢家,永远是尊重商业本质的长期主义者。北京胡同里的饺子馆老板王叔,退出补贴战后推出“手作鲜食套餐”,复购率反升30%:“留住的客人,是冲手艺来的,不是图那三块五块。”
这场混战撕开了一个真相: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流量账本里标好了价码。
当你在深夜为自己抢到1.9元奶茶欢呼时,某个骑手正闯红灯冲向超时罚单,某个店主在关店边缘借网贷续命,而某个程序员在机房盯着崩溃的服务器焦头烂额。
下次点开APP时,不妨想想: 我们薅的真是平台的羊毛? 还是用生活品质、隐私安全和行业未来, 换来的短暂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