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份“最难吃大学食堂排行榜”火出圈了,南京大学食堂居然一骑绝尘,勇夺榜首!
对此,网友表示:
当这边南大学子还在为食堂“黑暗料理”欲哭无泪,那边黑龙江大学的同学已经带着五块三的“顶配午餐”杀疯了!
图源:抖音@胡鲁斯耶娃
是的没错,五块三毛钱,四个菜!!!
物价好像一晃穿越回到了十多年前,兜里几块钱就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饱饭,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物价好像一晃回到了十多年前,几块钱就能吃上一顿嘎嘎香的饱饭,南大学子:这是要羡慕死我吗!
不得不说,食堂与食堂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有的用着最少的钱狂炫时令甜品和影视剧热门菜,有的则需要拿着放大镜在荤菜里面找肉丝,不由让人好奇——
高校食堂,差距到底能有多大?
01
舌尖上的大学食堂
有些高校食堂的厨师,做菜像是搞科研,总想找点创新点。
比如,前阵子浙传的“哈密瓜火龙果炖虾仁”
图源:小红书@苏夏
好嘛,这个是真的看起来营养均衡。
再比如,南京医科大学食堂的“芹菜炒草莓”
图源:小红书@馒馒不是曼
草莓这辈子也没想到会以这种形式和芹菜碰面吧。不过据说好像味道还不错。
除了创新菜式,更多被学生称赞的大学食堂,还得看平时的水准。
由于食材丰富多样、自产自营,大学食堂的扛把子肯定得提名各大农业大学。
比如说,被称为“京城高校第一食堂”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堂,出名的不止是自制葡萄酒和面包,还有食堂营养丰富的菜色,时不时推出的新品。
曾经有个农大的学生在校长信箱建议食堂不要“厚此薄彼”,在满足北方同学口味的同时也照顾一下南方喜欢酸甜口的学生,如果可以上新一道下饭的“松鼠鳜鱼”那就再好不过。
没想到,原来是信口一说,几天后学生们却真的在食堂看到了松鼠鳜鱼,直接站上朋友圈食堂鄙视链的顶端。
图源:小红书@园丁小姐Gardener
同样是“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堂也不逞多让。
在西农广袤的校园里,散落着许多各具特色的食堂,直到毕业后还让很多校友对里面的经典菜念念不忘:西区调剂餐厅的鸡丝凉面爽口鲜香,小东门的辣子鸡丁吃起来眼泪直流,除此之外还有杨凌蘸水面、土豆烧牛肉以及学校自己种植的特产水果……
又有原生态的健康特产,又有走在科学前沿的农业探索,无愧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名号。
此外,还有的学校食堂专以品种多样、菜系丰富出名,汇聚了中外多国特色佳肴,让人足不出户就像置身于万国美食博览会。
坐落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北京语言大学虽然面积很小,但里面的美食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被学生们称为“世界菜”。
小小的北语校园里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为了让学生们远在千里之外还能随时吃上一口家乡菜,学校食堂无声地“卷”起来。
不管是日韩菜还是东南亚菜,中东菜还是西餐牛排,只要你想得到的,北语食堂和校内餐馆里应有尽有。
到了各种年节,还有些学校会推出美味的糕点,给自家学生解解馋。就比如,浙大的月饼,人大的青团,物美价廉,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幸福感。
看着朋友们晒出的食堂美食照片,很多人会由衷地感慨:
好羡慕啊,想再读一回大学了!
02
黑暗料理界,没它们真不行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拥有让人眼馋的食堂。大学四年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踩雷”体验,吐槽起食堂的奇葩操作时往往停不下来。
先别说什么咸得仿佛加了一整罐盐的小炒素菜和在菜里蒙混成人畜无害小土豆的大姜块……单谈起食堂的“偷工减料”和食堂叔叔阿姨的手抖大法,大学生们都深有体会。
不久前,安徽大学的一个学生发现猪肚鸡里的猪肚少得可怜,于是实诚地建议食堂:
“建议猪肚鸡的猪肚可以多一点,实在没有猪肚的话,改个名字吧!”
面对学生的诉求,食堂确实做出了整改,只不过整改的方向属实给学生带来了二次暴击:
猪肚鸡里屈指可数的猪肚直接消失。猪肚没了,再叫猪肚鸡是不是就不合适了?
为了符合事实,食堂大笔一挥划掉了菜名里所有的“猪肚”。
减量不减价,周扒皮都没薅得这么狠。
还有些大学的食堂,则会用有限的食材,做出让人眼前一黑的菜品。
再怎么对东南亚美食见多识广的广东学生,在见到榴莲盖饭的时候,估计也会皱起眉头。
而炒月饼、辣条炒饭、油炸甘蔗这些“创新菜”的出现,更是让人怀疑食堂师傅们是有着独特的脑回路,还是有一颗矢志创新的大心脏。
当然,创新菜色有时候看着离谱,却出乎意料味道不错。偶尔的成功给了食堂师傅继续尝试的信心,默默捣鼓出难以想象的特色菜肴。
黑暗料理有时算得上难能一遇,但口味不合对于有些跨省上学的大学生来说,却是常有的难事。
来自南方的学生,有的习惯了每天饭后一碗罐汤,在北方大学食堂翻遍几层楼都找不到一个卖汤的档口。
川渝湘等地的学生,很多习惯了吃辣,在清淡的闽广食堂总要加上满满几勺辣油才能吃得下饭。
反过来也一样,吃不惯辣的闽广大学生常会扒拉出荤菜里散落的辣椒,吃得眼泪汪汪。
大学生们在挑学校的时候往往没把食堂当成一个主要的考察点,以至于选到的学校能有什么样的食堂,纯属开盲盒。
开到好盒子绝对是幸运,开到个空的盒子都还算好,要是开到个坏盒子,那四年都过得不舒坦。
03
高校食堂,为啥能差距这么大?!
上了大学之后,很多人会疑惑:同样是大学,为什么食堂之间的物价、品种和口味差距能大成这样?
事实上,一个学校里的食堂是卷到飞起还是原地摆烂,跟食堂的经营模式关系很大。
当校内食堂是一言堂的时候,没有竞争压力,不管做得咋烂都能有学生买单,那偷工减料与浑水摸鱼可想而知。
但如果是社会化经营,由外面专门做餐饮业的人员承包经营,甚至直接让外来餐厅进驻,那为了压过虎视眈眈的同行,总得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
要么是层出不穷的新品,要么是令人心动的折扣,要么得色香味俱全、品质稳定,不然想在社会化经营的学校食堂档口里混下去,还真不容易。
高校食堂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还跟地域风味有关。食堂师傅们做拿手的当地菜,多半会比外地菜来得正宗,食堂的咸淡酸辣甜口味,也和当地风味更为接近。
比如说,西北的食堂,面食和肉食都卷出花来了,不管是牛肉面、大盘鸡、烤馕还是烤包子、羊肉串等等西北风味基本都能找到心仪的档口或校内小餐馆。
但如果想在西北高校食堂里找海鲜、肠粉、罐汤和生滚粥,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之前,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食堂师傅办过一场交流活动——
川大的厨师到复旦做麻婆豆腐、水煮肉片、鱼香肉丝、夫妻肺片等川菜,而复旦厨师则到川大做糖醋小排、芙蓉鸡片、柠汁菊花鱼等上海菜。
据那时的同学们说,这交换来的食堂师傅做出的菜,和原来的混搭风格确实不一样,主打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
所以,如果去了一个和自己家乡口味差距很大的地方读大学,那想吃到自己心仪的食堂口味和菜品,就有点困难了。
有些人还会发现,不同大学的食堂,不仅口味差距大,就连物价也各不相同。
有的地方十块钱能买到一荤一素加一碗排骨汤,有的地方同样的价钱连碗面都买不起,随便点份荤素搭配的午餐分分钟就得破十五块钱。
区别这么大,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和高校补助与食堂经营模式有关。
社会化经营的食堂,为了租金和材料回本,一般价格只会比市场价低上几成,不会让利太多。
而自主经营的食堂,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便宜又大碗,要么直接坑你没商量。反正除了外卖没有竞品,做成什么样都有人买单。
总的来说,想在大学四年吃上便宜、美味又品种多样的食堂,其中的门道堪比高考填志愿选学校本身。
不过,如果真的幸运碰上了让人羡慕的神仙食堂,那读大学期间,至少干饭的时候幸福感爆棚。
来源:新东方